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宫殿名。清皇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在北京紫禁城太和门内正中,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殿,后改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今名。康熙八年(1669)重建,三十四年再建。是皇帝举行大朝典礼之所,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诞辰)三大节及逢登极、亲政、大朝会筵宴、命将出师、百官除授谢恩及金殿传胪等,均在此举行。
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宫殿名。清皇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在北京紫禁城太和门内正中,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殿,后改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今名。康熙八年(1669)重建,三十四年再建。是皇帝举行大朝典礼之所,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诞辰)三大节及逢登极、亲政、大朝会筵宴、命将出师、百官除授谢恩及金殿传胪等,均在此举行。
太和殿
即“元定宗”。
清末立宪团体。以国会请愿同志会为基础,宣统三年五月八日(1911.6.4)成立。总部设在北京,雷奋、徐佛苏、孙洪伊为常务干事,汤化龙、谭延闿、蒲殿俊等为干事。政纲为“尊重君主立宪政体,督促联责政府”等
书名。清唐训方撰。不分卷。是书记述唐氏投效清军始末和十余年中与太平军转战于江西、河南、湖北情形,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军英勇善战的事实。分图与记两部分,以图为目,以记叙事。每记一战皆有图解,使作战形势得以了
清代户口统计中对妇女的称谓。(1)乾隆以前,指参加人丁编审,交纳食盐税的妇女。清政府规定,人丁编审只编男丁,不计妇女,但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妇女,沿明旧制,每年须交纳一定数量的食盐税,令与男丁一
又名《白符舞》。杂舞名。相传起自三国东吴地区,以手执拂子(以麈之尾为之)而舞得名。应属吴舞,但其词却非吴歌。时有《白鸠篇》、《济济篇》、《独禄篇》、《碣石篇》和《淮南王篇》等五首歌诗。词多悲愤哀怨,歌
又称卓机轮。清代台湾番族麻达(少年)传递公文时佩带的信号器。以铁为之,状如卷荷,长三寸许,中存铁舌,系于肘下或脐下,疾走时铁舌摆动或以手镯击之,铮铮有声。
全称《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今存陕西礼泉昭陵碑碑林。唐显庆三年(658)刻。许敬宗撰,王知敬书。楷书三十九行,行八十二字。书法遒美劲健,为知敬代表作。下截
亦称木驴。古代攻城器械。与轒輼车类似。以大木框作底,下有六轮;框上栅盖如等腰三角形,上锐下方,上以大木为脊,长一丈五尺,高八尺;以生牛皮蒙裹之,防敌矢石。内蔽十人,推逼城下,以为攻城作地道等之用。
博亦作傅或敷。《汉书·地理志》豫章郡历陵县:“傅阳山、傅阳川在南,古文以为敷浅原。”《通典》谓江州浔阳县蒲塘驿,即汉历陵也。“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有傅阳山。”唐蒲塘驿即今江西德安县,故一般皆认为山
宋代官名简称。令,指县令;录,指司录、录事参军。选人令录包括县令、司录、录事参军及试衔知县、知录事两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