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易
汉代今文《易》学派之一。西汉施雠创立。雠曾与孟喜、梁丘贺同学《易》于田何再传弟子田王孙。宣帝时立为博士,甘露三年(前51),参与石渠阁讨论五经异同。后授张禹,禹授彭宣。由是施氏《易》有张、彭之学。著有《周易施氏章句》二篇,亡于晋永嘉之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施氏章句》一卷。
汉代今文《易》学派之一。西汉施雠创立。雠曾与孟喜、梁丘贺同学《易》于田何再传弟子田王孙。宣帝时立为博士,甘露三年(前51),参与石渠阁讨论五经异同。后授张禹,禹授彭宣。由是施氏《易》有张、彭之学。著有《周易施氏章句》二篇,亡于晋永嘉之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施氏章句》一卷。
西汉置。治今广东徐闻县西南。属合浦郡。三国吴为朱崖郡治。南朝齐改为齐康县。为齐康郡治。隋平陈改为隋康县。属越州。大业时属合浦郡。唐贞观二年(628)复名徐闻县。属雷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废入海康县
吐蕃大将。属没卢氏家族,名赞心牙。羊同人。世为吐蕃重臣,赞普墀祖德赞时任驻鄯州(今青海乐都)节度使。唐会昌二年(842)达磨赞普遇刺死,吐蕃王室分裂。他支持乞离胡,反对论恐热自为赞普,经数年混战,大中
?—522北魏时高车国王。弥俄突之弟。曾客居哒。明帝初,弥俄突与柔然战,被杀,他回国继位,北魏遣使拜为镇西将军、西海郡开国公、高车王。复与柔然为敌,曾大破柔然可汗婆罗门之军。后为柔然战
约990—约1068北宋人,字稷臣。宦官。章献刘太后垂帘时,备受宠信。仁宗亲政,出为黄州都监。宋夏战争时,为秦凤、泾原路驻泊都监。后为宣政使、入内都知。仁宗未有嗣,属意英宗。他欲立昏弱者以便操纵。英宗
官名。西汉敦煌郡部都尉有宜禾都尉,治昆仑障。东汉亦置,主伊吾庐屯田。章帝建初二年(77)罢。魏、晋亦置,主宜禾(今甘肃安西)一带军务,七品。
官名。唐贞元十二年(796)始设,授苏弁度支郎中、副知度支事。
相传今本《孟子》七篇之外尚有四篇,称为《外书》。东汉赵岐《孟子题辞》:“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汉代
?—1625明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初名守泰,字士克。万历末游北京,捐监生,用计破齐、楚、浙三党。又结交东宫伴读王安,为安所重。天启时魏忠贤杀王安,一度受累下狱。天启四年(1624)因与东林党人友善
东汉置南新市县,西魏以县临富水改名,并置富水郡。治今湖北京山县东北。隋开皇初废郡存县,属安陆郡,唐属郢州。北宋乾德二年(964)省入京山县。
官名。唐德宗贞元二年(786)置为右威卫长官,一员,从二品,位大将军上,掌宫禁宿卫,督其属翊府之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辽亦置,为加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