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字同叔。幼有文名,景德初,以神童召试学士院,赐同进士出身。真宗朝至翰林学士。仁宗初,迁枢密副使。以论事逆刘太后意,罢知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在任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召拜御史中丞,迁参知政事。再出知亳、陈州。又还朝为御史中丞、三司使。庆历间拜宰相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为谏官论罢,历知颍、陈、许、永兴等州军,后移河南,以病归京师。生平喜诗酒,以文章得时誉,诗词尤婉丽。著有《珠玉词》、《晏同叔先生集》等。
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字同叔。幼有文名,景德初,以神童召试学士院,赐同进士出身。真宗朝至翰林学士。仁宗初,迁枢密副使。以论事逆刘太后意,罢知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在任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召拜御史中丞,迁参知政事。再出知亳、陈州。又还朝为御史中丞、三司使。庆历间拜宰相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为谏官论罢,历知颍、陈、许、永兴等州军,后移河南,以病归京师。生平喜诗酒,以文章得时誉,诗词尤婉丽。著有《珠玉词》、《晏同叔先生集》等。
官署名。宋承旧制置。庆历四年(1044)属太常寺。熙宁九年(1076)置提举及判局、管勾官,判局以知医事者充任,掌教授生徒,如同学校。有九科医学生,科置教授,选翰林医官以下及在外良医与上等学生充任,轮
1838—1894清江苏无锡人,字叔耘,号庸盦。初以副贡生入曾国藩幕,后随李鸿章办外交。曾上疏“治平六策”和“海防十议”,参与中英《烟台条约》的谈判。光绪五年(1879)总理衙门欲委英人赫德为总海防司
书名。清简朝亮编。朱次琦(人称“九江先生”)年谱。编者系其门人。起嘉庆十二年(1807),迄光绪七年(1881)五十岁前,简述其求学、科试、仕宦等事,五十岁以后多录论学要旨,可供研究清代学术史参考。
书名。清凌撰。凡四卷,续补一卷。作者于雍正、乾隆间任江西按察使十年。书中所收内容即其在任时所拟各种文件原文。卷一为条奏,收各种准以通行的奏议;卷二为详议,是有关地方行政、司法、经济、军
官名。南朝梁天监七年(508)置,为十二卿之一。掌国家财帛库藏出纳、关市税收,辖左右藏、上库、太仓、南北市及各地关津等,十三班。陈沿置,三品,秩中二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中改少府置,除掌财货库藏出纳外,
主管达赖、班禅宗教事务的首席僧官。其下辖索布、森本、却本三堪布,分管饮食、起居、佛事。例由达赖、班禅的亲信充任。
?—前632春秋时楚国人,名得臣。楚君若敖之孙。楚成王三十五年(前637)因与陈国作战有功,代子文任令尹。晋公子重耳(文公)流亡至楚,主张杀之以绝后患。重耳返晋即位后,宋叛楚归晋,楚成王欲伐宋,他奉命
197—264三国时义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字士载。少为魏襄城典农部民,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司马懿辟为掾,迁尚书郎。奉命巡行寿春(今安徽寿县)一带,筹划广田积谷事。他以为宜开河渠引水灌溉,又可通
1764—1848英国人。外交官、作家。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随英使马戛尔尼来华,任使团参赞。著有《中国之行》(1804)、《马戛尔尼生平片断及其未刊文稿选》等。
官名。西晋、北魏与北主客郎互称,为尚书省北主客曹长官。参见“北主客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