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中山国遗址及墓葬

中山国遗址及墓葬

战国时期鲜虞中山国的古城遗址及墓葬群。1974年至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乡)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古城遗址1处、墓葬30座、墓上建筑遗迹2处、车马坑2座、杂殉坑1座、葬船坑1座,出土文物19000余件。城址在三汲东部,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2公里以上,城墙分层夯筑,厚约27米。城内分布有战国时期的居住遗址和制陶、制骨、制铜铁器的作坊。据考证,城址为中山国的都城,即古灵寿城。城址内西北方有四座墓(3号墓、4号墓、5号墓、6号墓),附近均有车马坑,除5号墓外,其他三座都有陪葬墓,经出土文物确证,6号墓是中山王墓。城址以西分布有许多墓地,在中七汲村西有两座大墓(1号墓、2号墓),墓上及附近有建筑遗迹、陪葬墓、车马坑和其他坑穴。出土文物证明,1号墓为中山王的陵墓。遗址、墓葬群及众多出土文物为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山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依据,仅1号墓的出土文物中,就有50余件铜器铭文,大量铭文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考古发掘证明,以鲜虞氏为核心的白狄于春秋末从陕北、晋西向东迁徙,进入太行山一带,并建立中山国。中山桓公从魏国统治下,迁都于灵寿。中山君时称王,雄居于战国列强中。白狄在与华夏交往中,从游牧走向定居,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接受儒家思想,采用华夏文字,并逐渐融合于华夏中。

猜你喜欢

  • 屈木支

    见“屈术支”(1546页)。

  • 塔海绀卜

    蒙古国将领。又译塔海绀不、塔海甘卜、达海绀卜、答海绀卜。太宗六年(1234),灭金后不久,受命统兵征四川。次年,蒙古军分三路攻南宋,任都元帅,随皇子阔端率西路军,由秦、巩入四川。攻石门,招降亡金便宜总

  • 驒騱

    匈奴名马,又作弹奚。《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驒奚,駏驉类也。”为野马属,史称其青骊白鳞,文如鼍鱼。

  • 潘老冒

    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张秀眉”(1180页)、“咸同起义”(1617页)。

  • 库尔阐

    ?—1649清初将领。满洲正蓝旗人。何舍里氏。世居叶赫地方。固山额真兼议政大臣宜拜弟。天聪九年(1635),以章京随霸奇兰、萨木什哈等从征黑龙江,以功授半个前程世职。崇德元年(1636),随军征明锦州

  • 闸撒狘

    辽代官名。契丹语音译。《辽史·国语解》谓“抹里司官,亦掌宫卫之禁者”。应历十四年(964),矧思任此官,所隶死罪以下得专之。

  • 王家部

    见“王甲部”(206页)。

  • 哈攀龙

    ?—约1751清朝将领。直隶河间(今河北献县一带)人。回族。其先出自新疆回部。乾隆二年(1737)中一甲一名武进士,授头等侍卫。后历任福建兴化(蒲田)副将,及河南南阳、福建海坛、漳州诸镇总兵。十三年(

  • 土目

    小土官名。 ①清朝对少数民族小头领的统称。如《清史稿·费扬古传》附传载:“雅陇江滨瞻对,喇滚,革布什咱,绰斯甲布,诸土目各率所属户投诚。奏请授五品安抚司,其副为六品土百户。从之。”又如《清文献通考·职

  • 贺什格巴图

    1849—1915清末蒙古族诗人。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沙尔里克苏木人。牧民拉卜杰子。19岁前在村塾学蒙文,通过自学,通晓汉文、藏文。20岁在巴拉珠尔公手下当书吏,因同情“独贵龙”运动,写诗赞美,受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