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人口14502人(1990)。族名源于14世纪钦察汗国“乌孜别克汗”(1312—1340年在位)。汉籍文献译称为“月即别”、或“月祖别”。为16世纪初年昔班后人及其属众与中亚地区定居居民融合后形成。曾相继在中亚建立布哈拉、希瓦、浩罕三汗国。因善于经营,商业发达,与中国明、清两朝贸易往来频繁。经常将中国内地出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大黄等特产运销中亚及俄国,又将中亚及俄国特产贩运中国新疆等地。由于往来密切,自18世纪初年以后,移居新疆的人渐次增多,常被冠以“浩罕人”、“安集延人”、“布哈拉人”等称号。大部分居住城市,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主分散布于喀什、莎车、巴楚、阿克苏、伊犁、塔城等地。手工业生产以丝织业最发达,尤以莎车最繁盛。也有少数析居于南疆各地的县、市郊区从事园艺,种植蔬菜、瓜、果等作物。分布在北疆牧区的,多与哈萨克族杂处。喜聚族而居,凡其分布区域,大都集中居住于同一街区或同一居民点。信仰伊斯兰教。操乌孜别克语。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因人口较少,加上与维吾尔等各族人民长期错处,故居住于城乡的人,也常用维吾尔文;居住于牧区的人,则多兼用哈萨克语文。性善歌舞。民间音乐曲调婉转悠扬。服装艳丽,喜戴花帽。主要吃牛、羊、马肉,乳制品和好茶。忌食猪肉。文化教育发达。

猜你喜欢

  • 莽语

    我国自称maη35的“莽人”使用的语言。当地傣族称他们为“岔满”。莽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南课新寨、平河中寨、下寨和雷公打牛等4个村寨,共500人左右。在国外主

  • 迁善可汗

    即“默啜”(2551页)。

  • 噶当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藏语音译,又称迦当派。意为“教试派”。有新旧之分,旧者在宗喀巴创格鲁派之前,新者始于格鲁派开派之际。该派晚于宁玛派,始于西藏后宏期佛教兴起之际。首创者为印僧阿底峡,继由其弟子仲敦巴定

  • 莫纳

    鄂伦春族旧时住房的一种。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小兴安岭地区。毕拉尔路鄂伦春人过去冬季多居此种住房。形状和内部设置与※仙人柱相同。构造:将长约1丈5尺的圆木劈成两半,斜立成圆锥形骨架,上盖以蒿草,再培上

  • 武都镇

    古镇名。北魏初期所置军事重镇,以镇抚氐、羌等族。在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白龙江北岸。太平真君九年(448),改为白石县。

  • 永顺府

    行政区划名。清置。元至大三年(1310),置安抚司。至正七年(1347),改为宣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置宣慰司,隶湖广,治所在今湖南永顺东南。清雍正四年(1726),改流官置厅,隶辰州府。七年

  • 太司

    见“太石”(271页)。

  • 排湾人

    居于台湾山地的高山族一支。人口有43616人(1975)。分布在北起大武山,南至恒春,西达枋寮,东至大麻里以南的海岸三角地带。居住在海拔500—2000米之间山地。现今属屏东县的三地、玛家、来义、泰武

  • 合李只

    见“合里直”(834页)。

  • 商上

    清代文献对西藏地方政府中管理库藏及财物收支的机构※拉恰和※孜恰的称谓。拉恰设在大昭寺内;孜恰设在布达拉宫,位于布达拉山上,“孜”即山上之意。两机构的主管官均称“强佐第巴”。因它们是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中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