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春

乌春

①温都部首领。女真族。居阿跋斯水(今牡丹江安图县至敦化县流段)一带。初以锻铁为业,后因岁欠,率部众归乌古迺(景祖),加入生女真部落联盟。既而乌古迺知其遇事果敢善断,命为本部长,送归旧部。辽道宗咸雍十年(1074),劾里钵(世祖)继任联盟长后,与跋黑联合反对劾里钵,拒绝劾里钵联姻结好之请,屡与完颜部作难。与完颜部争购加古部铁甲,扣留完颜部使者厮勒,并谓厮勒曰:“得甲则生,否则杀汝”。得甲后更无所惮。后与桓��、散达联合起兵进攻完颜部,因遇大雨,始作罢。继与斡勒部杯乃联合,举兵于度岭,进至苏素海甸(今黑龙江省尚志县马延镇东南,苇河、亮河一带),因遭颇剌淑(肃宗)火攻,兵败,杯乃被俘。后又以姑里甸(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至沙兰之间平原)兵100多人助纥石烈部腊醅、麻产反叛。腊醅兵败,被擒,麻产逃走,其援兵也多归于完颜部。寻为欢都败于斜堆(今吉林省蛟河县城及退博、新站之间三角地),不久死去。 ②达斡尔族民间诗歌的一种。达斡尔语、满语音译,亦作“舞春”、“午春”,意指叙事诗。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各地达斡尔人中,备受喜爱。出现于清代,初为口头创作,后多用满文传抄。朗诵、说唱均可。四句一段,每句皆押头韵,句与句对称,近似汉族律诗。每首短者十余段,一般为四五十段,长者达百余段。逢节日或农闲之夜,由识文或能背诵者说唱(每村几乎都有人会说唱),男女老幼围坐听。曲调基本固定,内容广泛,有反映生产活动的《放排》、《打鱼》、《农家苦》、《田园诗》,有赞扬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人物《少郎与岱夫》,有讽刺社会不良习俗的《戒酒》、《戒烟》、《戒财》,有记叙达斡尔人巡守祖国边疆的《额尔古纳、格尔毕齐巡边》,还有反映到蒙古草地参加庙会一路见闻的《甘珠尔庙会》等。1953年,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副旗长孟希舜从民间搜集到40首,用满文记音整理油印成册。 ③见“珲春厅”(1794页)。

猜你喜欢

  • 抹里

    契丹语称谓。又作“弥里”。契丹开国前,部落联盟时期是对氏族组织中一个单位的称呼。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即为※迭刺部霞濑益※石烈(相当于“县”)耶律弥里人。契丹建国后,创※宫卫制(斡鲁朵),成其辖下的一级

  • 圣祖御制沪定桥碑记

    碑铭。康熙四十年(1701),清军平定驻打箭炉营官喋巴昌则集烈之乱后,提督岳升龙奏请于泸水旧渡口建铁索桥,四十五年(1706)桥成,四十七年康熙帝赐名泸定桥,并亲自撰文,勒石树碑以纪其事。碑文载《卫藏

  • 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特刊

    1949年5月出版,铅印,16开,折叠式,东北画报社印刷。1947年4月23日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施政纲领和暂行组织大纲。5月1日正式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该刊汇编了这

  • 爱牙赤

    元代蒙古官名。又译“阿雅噶齐”。《元史语解》释为“执碗人”。据《元史·兵志三》马政款,左手永平等处御位下之孛罗䚟为河西务爱牙赤。

  • 鄂伦春语音译,意为落雪的季节,即冬天。鄂伦春族旧无历法,在长期的狩猎和生活实践中,根据物候变化总结出一套计算一年四季变化的知识。虽与我国通行农历不完全相合,但适合其狩猎活动需要。下雪后,是“打皮子期”

  • 长史

    官名。清沿袭历代王府制于宗室王府、公主府设此以综理府事。亲王、郡王府长史,授文职正三品;固伦公主府长史,授武职正三品虚衔,和硕公主府长史,授武职正四品虚衔,均兼副内管领,食六品单俸,戴孔雀翎。其制以长

  • 察哥

    ?—1156西夏大将。党项人。皇族,崇宗弟。多权略,有膂力。任都统军,镇衙头。贞观三年(1103),建议学宋兵之长,选蕃汉壮勇,教以强弩,平居带兵而锄,临戎分番而进。封晋国王,掌兵政,多有战功。雍宁五

  • 兴本

    藏语音译。意为“田官”,又可译作“营田使”或“土地长官”。吐蕃主管田地的官员。负责吐蕃田地的丈量、统计、划分、分配及谷物征收等。在吐蕃内地及吐蕃敦煌占领区均有其设置与活动。

  • 尖蒙靴

    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牧民冬季穿的高靿靴。靴筒高尺许,筒口呈马蹄形,靴底为密线缝制的“千层底”,靴面为牛皮,靴尖上翘2寸左右,以便于伸进马镫,沙地行走不带沙土。靴筒便于骑马和趟草地。这是牧民多年实际生活中

  • 锦州塔

    见“广济寺塔”(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