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贡
德昂族群众性的宗教祭祀活动,亦称大贡、大赕、赶摆。流行于云南镇康等地。一般在夏历二、三月间择期举行。事前由达干、安长、佛爷和各家族长商定,在群众中募集祭祀所需粮、钱。旨在祈求村寨和地区平安、消灾免祸及驱除邪恶。届时,周围信徒前往参加,共唱“做摆”调,由佛爷举行宗教仪式,宣讲经书,诵念典籍。讲经内容主要有:佛家戒律,做贡的传说、目的和意义,文字的起源、结构以及信徒崇拜佛祖和金鹿把人引入土地,开始耕作的传说故事。佛爷讲经时,虔诚的老年信徒都要去听,表现出群众性的拜佛活动。
德昂族群众性的宗教祭祀活动,亦称大贡、大赕、赶摆。流行于云南镇康等地。一般在夏历二、三月间择期举行。事前由达干、安长、佛爷和各家族长商定,在群众中募集祭祀所需粮、钱。旨在祈求村寨和地区平安、消灾免祸及驱除邪恶。届时,周围信徒前往参加,共唱“做摆”调,由佛爷举行宗教仪式,宣讲经书,诵念典籍。讲经内容主要有:佛家戒律,做贡的传说、目的和意义,文字的起源、结构以及信徒崇拜佛祖和金鹿把人引入土地,开始耕作的传说故事。佛爷讲经时,虔诚的老年信徒都要去听,表现出群众性的拜佛活动。
即“震国”(2490页)。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马尔康及绰斯甲地方土司衙门的值日大头人。由土舍、大头人轮流充任,每次一人,一年一换。1935年后改为半年一换。住在官寨,协助土司处理派差、派款、审讯犯人、调解纠纷等日常事
边款刻有契丹大字的铜镜。1958年夏于辽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遗址出土。现藏内蒙古博物馆。八瓣形,外缘直径14.5厘米。镜背中心有纽,纽有系穿。纽周铸花草图案,外圈铸汉字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1833清道光朝黎族起义首领。海南岛儋州人。黎族。道光十三年(1833),儋州大旱,地方官吏、汉族地主及高利贷者趁机盘剥,黎人蓄恨。是年七月,与薛凤章(汉族)等于儋州龙头、薄沙等黎峒倡导起义,“贫
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拉祜族地区一种剥削方式。无牛或缺牛户给多牛的富裕户放牛,牛主不给看牛人报酬,每到开耕季节可使用牛主的耕牛犁地。是一种变相牛租。
书名。清代蒙古族万福辑著。共2卷。光绪十一年(1885)成书。卷首有序言,卷末附跋文。全书收有大量满文虚字,对字义和用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附有满汉对照的例句,是一本关于满文虚字用法的著作。
即“章嘉若必多吉”(2095页)。
见“松木儿台吉②”(1297页)。
即“赤盏尉忻”(1014页)。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十八年(1753),汗车凌族子班珠尔率众归清。十九年,封札萨克固山贝子,建旗。初驻牧扎克拜达里克(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内)。继迁额克阿喇勒、额尔齐斯。二十三年(1758),定牧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