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汉语白话
又作元代汉语、元代白话。元代部分汉文文献中一种表达当时汉语白话的特殊体裁。元代敕旨文告等传世的汉文文献直译自蒙古文文献,而此类蒙古文文献又多有以蒙古语转译自汉文辞句者,故在语音、词汇、语法构成方面形成一种特殊体裁。例如谓“奉天承运”为“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不得违悖、违者治罪”,称为“无体例勾当休做者,做呵,他更不怕那甚么。”这种元代汉语白话还对当时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有所影响。明代早期汉文文献还有使用,后渐恢复用文言。故有此称。
又作元代汉语、元代白话。元代部分汉文文献中一种表达当时汉语白话的特殊体裁。元代敕旨文告等传世的汉文文献直译自蒙古文文献,而此类蒙古文文献又多有以蒙古语转译自汉文辞句者,故在语音、词汇、语法构成方面形成一种特殊体裁。例如谓“奉天承运”为“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不得违悖、违者治罪”,称为“无体例勾当休做者,做呵,他更不怕那甚么。”这种元代汉语白话还对当时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有所影响。明代早期汉文文献还有使用,后渐恢复用文言。故有此称。
古族名。魏晋南北朝时对柯尔克孜族先民之称呼。又作结骨、契骨、护骨等。曾先后受鲜卑、高车、突厥等统治。有的学者认为※拓跋部时“七分国人”,以其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此纥骨氏,即是柯尔克孜族先民。※
见“撒儿忽卫”(2494页)。
渤海第三世王大钦茂次女墓碑名。1949年出土于吉林省敦化县南5公里之六顶山,现藏吉林省博物馆,《渤海史稿》、《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附录其全文。碑文记述公主一生行状。对研究渤海早期历史,特别是渤海文化受
见“耶律涅鲁古”(1327页)。
即“徐夷”(1893页)。
止贡赞普时大臣。又作茹拉杰,意为“角生”。传其生自牦牛角,故名。敦煌文书称达甫茹拉杰。吐蕃人。吐蕃时期七大贤臣之首。大臣札氏之子。止贡被属下小邦首领洛昂达孜杀害后,发兵从洛昂达孜手中夺回王权,又以毒药
见“亦蛮卫”(872页)。
党项后裔家谱。元代党项人余阙后人修于安徽省桐城洪涛山。最后一次重修为1916年。木刻本,共18卷,现存卷首,卷1—10,卷12—17,共17卷。卷首家规前冠以“河西郡”三字,以示祖籍。卷1至卷4收录了
见“塔海绀卜”(2161页)。
见“叱六于”(5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