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干旱草原三个地带。东与东南为中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较高,多在海拔700—1000米,中部为波状起伏的呼伦贝尔台地草原,位于中低山丘陵地带的西南,一直延伸到呼伦湖的东岸,构成呼伦贝尔草原的主体,是蒙古草原的东北边缘。额尔古纳河上游河谷平原地势开阔,一般宽在5—10公里。上连海拉尔河下游低地,下连三河下游的大片沼泽低地,这里支流较多,水源不畅,沼泽遍地,牧草繁茂,是面积16600万亩的天然牧场,是我国游牧民族的摇篮。“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是从这里登上历史舞台的。进入清朝以后,呼伦贝尔以大兴安岭为界,分为岭东和岭西两个管辖区,岭东地区设置布特哈八旗及总管;岭西设置呼伦贝尔八旗与副都统衔总管。雍正十年(1723),清政府为防守边界,从布特哈八旗内调3千兵丁驻呼伦贝尔。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建立兴安东省和兴安北省,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为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草原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诸族所居之地。

猜你喜欢

  • 带牌天使

    西夏信使名。西夏时期于对宋战争中,常被遣持信牌策马以传递紧急军情。

  • 月即别

    ①古族名。今乌兹别克族在元、明时的译称。13世纪初居里海附近。语言属突厥语族,其体质为突厥、蒙古、伊兰三种血统的混合。14世纪上半期钦察汗国(金帐汗国)月即别汗(1313—1341年在位)统治时期,国

  • 蒙古腰带

    见“不薛”(269页)。

  • 拜日仪

    契丹族传统祭俗。契丹崇日,遇事有向东拜日之习。国遇大事,如皇帝即位举行※柴册仪,或在其它重要礼仪中皆有拜日的仪式。皇帝拜日时,设露台,置褥,上香,臣僚于左右陪位,宰相以下通名,齐奏“圣躬万福。”

  • 古勿峒

    亦称“古勿洞”、“古拂洞”、“古佛洞”。壮族古地名。参见“傥犹州”(2249页)。

  • 巴克玛塔尔伯克

    清代新疆维尔族地方官名。维吾尔语。职司管理果园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被定为六品以下。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 藕丝淀

    见“广平淀”(131页)。

  • 西北民报

    民国时期西北边防督办公署在内蒙古创办的机关报。1925年,西北边防督办冯玉祥,委托共产党人蒋听松创办。社址设在包头东河区西阁外北头振业里。初期为石印,后改铅印。每日出版对开一张,4版,刊登国内外大事,

  • 神应港

    宋代海南岛重要商业港口(今海口港)。宋以来日趋繁荣,黎族地区所产槟榔、椰子、牛只、香料及其他热带和亚热带土特产,多由此输入广东大陆。到了明代,据丘浚《学士庄记》载:“帆樯之聚,森如竹立”。

  • 源延伯

    504—527北魏将领。先世河西鲜卑秃发氏。太尉※源贺曾孙。初为司空参军事。后随叔父源子恭前往镇压南秦吴富起义军,充前锋。寻以父源子雍于夏州为破落汗拔陵(破六韩拔陵)起义军围困,受命率羽林军千人往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