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兀
又称唐古特、唐兀惕。元代对党项人的称呼。系对党项(tangut)一词的音译。又兼称党项人所建的西夏国。因西夏国领土主要在河西,也称河西,或译为合申。元代唐兀人还保留某些原来的民族文化习俗,使用西夏文。上层任官宰将帅者颇多。元朝没有管领3000士兵的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明代以后党项人逐渐消亡,此称亦不见于史籍。近代西夏学兴起后,国外多称西夏和党项人为唐古特。
又称唐古特、唐兀惕。元代对党项人的称呼。系对党项(tangut)一词的音译。又兼称党项人所建的西夏国。因西夏国领土主要在河西,也称河西,或译为合申。元代唐兀人还保留某些原来的民族文化习俗,使用西夏文。上层任官宰将帅者颇多。元朝没有管领3000士兵的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明代以后党项人逐渐消亡,此称亦不见于史籍。近代西夏学兴起后,国外多称西夏和党项人为唐古特。
土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位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北部湟中胜地五峰山上,以其形状似人的五指而得名。距县城约15公里。创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乾隆(1736—1795)年间,修建亭台楼阁,方丈殿宇
见“耶律延禧”(1309页)。
1390—1438明代蒙古可汗。亦作阿台王子、阿台汗。孛儿只斤氏。其世系史料记载不一,一说为※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后裔,一说为※铁木哥斡赤斤后裔,又一说为※窝阔台之后、鬼力赤之子。洪熙元年(1425,或
即“高彪”(1908页)。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倅贰之职。”意为“副职”。太祖阿骨打时始置。《金史·百官志一》载:“其官长,皆称曰勃极烈……诸勃极烈之上,则有国论、乙宣、忽鲁、移赉、阿买、阿舍、昊、迭之
秦代※乌氏之戎族人。秦始皇(前247—前210年在位)时期,居北地郡(治义渠县,即今甘肃庆阳西南)。以畜牧为业,拥有众多牲畜,变卖以求奇物,献于戎王,戎王以十倍牲畜赏之,拥畜不可胜计。 “秦始皇帝令倮
旧时海南岛五指山黎族地区出猎前一种特有的宗教活动。由狩猎带头人用一根木刺在鸡蛋一端钻一个小孔,把蛋青倒出弃于地上,把半空的蛋放在平地上作顺时针旋转,俟停定后,有孔一端正向着占卜者,则出猎大吉,小孔偏左
见“公中佐领”(325页)。
①(?—1264) 蒙古国大臣。又译不鲁欢、孛鲁海、孛鲁合。克烈部人。开国功臣昔剌斡忽勒之子。自幼事成吉思汗子拖雷,充宿卫,任必阇赤(书吏)。太宗八年(1236),分封勋贵,以深州之束鹿为食邑。后事拖
见“杜度”(9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