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壮歌

壮歌

壮族传统民歌。亦称俍歌、浪花歌。流行于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以即兴创作、边编边唱为主。其中《叙事歌》、《叙史歌》、《民间故事歌》多有传统歌本,为汉字记音的手抄本。即兴创作以情歌为最著名。有五言四句、七言四句、不定句等。五言四句者称“欢”,唱歌称“讲欢”、“讲比”、“讲西”;七言四句者称“歌”,唱歌称“讲歌”。均押腰韵与脚韵,故称“勒脚欢”或“勒脚歌”。其历史悠久,汉刘向《说苑·善说篇》曾记下一首《榜枻越人歌》,据考同现代壮族“勒脚欢”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押韵方法上完全一致,为壮歌最早见于文献记载者。相传唐初歌仙刘三姐为壮族,(光绪)《浔州府志》载,传为刘三姐所唱的一首歌,亦属“勒脚欢”形式。明黄道原辑、清初李淇、李调元相继补辑的《粤风续九》、《粤风》,均把“壮歌”分为“僮歌”、“俍歌”二种,实为“勒脚歌”和“勒脚欢”,为至今能见到的汉语记音法的最全面的壮歌歌本。

猜你喜欢

  • 李陵

    ?—前74西汉将领。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汉名将李广孙。少以善骑射、礼贤下士为世称誉。初为侍中建章监。武帝因其有李广遗风,使将800骑,深入匈奴地区侦察地形。归拜骑都尉,将众5000人

  • 石垒部

    见“迪烈部”(1428页)。

  • 播仙镇

    西域古地名。见《新唐书·地理志》:西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故且末城。《寿昌地镜》:唐上元二年(675年),且末改称播仙镇(《沙州伊州地志残卷》作上元三年)。遗址在今新疆且末南15里处。

  • 兴义府志

    书名。清张瑛修,邹汉勋纂,朱逢甲删正。74卷。成书于咸丰四年(1854)。内容包括天文志、地理志、河渠志、秩官志、学校志、武备志、赋役志、经制志、祠祀志、营建志、古迹志、艺文志、风土志(其中有苗类、方

  • 阿碌

    即“阿禄”(1198页)。

  • 柯尔克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柯尔克孜”,突厥语,系本族自称,一般释为“四十个姑娘”;另可解释为“四十个部落”;或谓为“草原人”等。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于其他各县和黑龙江省

  • 阿寨台吉

    1400—?明代蒙古贵族。又译阿赛等。孛儿只斤氏。※额勒伯克汗弟※哈尔古楚克鸿台吉的遗腹子,※鄂勒哲依图鸿郭斡妣吉所生。建文元年(1399),因受佞臣浩海达裕之挑唆,生父被额勒伯克汗杀害,怀有身孕的母

  • 察木多

    地名。即今昌都。位于澜沧江上游,昂曲、杂曲两河会合处,为往来康藏间必经之路。东北与德格界,东接乍丫,西至丹达山与拉里界,南连察隅。水草肥美,气候温和。古为康或喀木区,唐为吐蕃所据,元朝置朵甘思宣慰司都

  • 马福塔

    ?—1640清初将领。满族。纳喇氏。世居哈达部。雅虎之子。太祖努尔哈赤时,率属部18户来归,封牛录额真(汉译佐领),与其弟满达尔汉分领其众,隶正黄旗满洲。后金天聪五年(1631),晋户部参政。八年,屡

  • 后汉隐帝

    见“刘承祐”(8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