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藤峡瑶民起义

大藤峡瑶民起义

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广西浔江上游瑶民反抗明王朝的斗争。因地方官吏横征暴敛,强夺瑶民田土肆意杀戮瑶民,诸瑶积恨。正统七年(1442),瑶族首领蓝受贰聚集数百瑶民,以大藤峡石门为据点发动武装起义,严惩贪官土豪,不久被害。侯大苟继起领导斗争。十年(1445),率义军攻破两广总督衙门梧州城,声威大振,附近各县瑶、壮、汉农民纷纷响应,队伍扩展至万余人,先后攻陷两广的化州、泷水、电白、德庆、荔浦、修仁、平乐、藤县等县城,围攻浔州、柳州、庆远等州府,并屡陷梧州城,振撼全国。成化元年(1465),浙江布政司左参赞韩雍率官兵16万会剿,侯大苟战死于九层楼山,1.7万多群众惨遭屠杀,大藤峡被更名“断藤峡”。翌年,余部在侯郑昂、王牛儿等领导下又夜袭浔州府城,杀贪官50余人,并一度占领容、藤两县。侯郑昂、王牛儿相继牺牲,但斗争并未停息。嘉靖七年(1528),大藤峡南部再度爆发了反抗斗争,朝廷命左都御史王守仁率军两万镇压。十六年(1537),侯公丁在大藤峡又掀起声势浩大的瑶民起义,频频出击,重创官军。明廷为彻底镇压瑶民的反抗,于十八年(1539)命蔡经、翁万达、田汝成等率兵5万血洗大藤峡,义军残部被迫星散山谷,延续近百年的大藤峡起义终于失败。

猜你喜欢

  • 关西七卫

    明代在嘉峪关西设置的七个羁縻卫的统称。一作西北七卫,即: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哈密、赤斤七卫。又因其统治者多为蒙古族,又称蒙古七卫。洪武八年(1375)至永乐四年(1406)先后设置。成化(1

  • 小月氏

    古族名。参见“月氏”(373页)。

  • 捷连乌特

    见“特楞古特”(1874页)。

  • 阿哀

    明代云南定边县土官。傣族。定边县丞阿鲁嫡孙。祖父年迈告退,因其父阿吾不通汉语,由其赴京进贡告替。洪武二十九年(1396),从其请,袭楚雄州定边县县丞。永乐元年(1403),进言:僰种(傣族)赋性温良,

  • 二审密

    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之二氏族,即※乙室已和※拔里。※阻午可汗时(735年被推举为汗),分二审密为五。世与耶律氏族通婚,契丹开国后为国舅族,姓氏萧。有人以为,审密原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一个氏族,世

  • 孛兰奚

    蒙古语音译。一作不兰奚。指官府收留的流散人口和牲畜。唐、宋时有语曰:“阑遗”,意为:路有遗物,官方阑(截)取之,待人认领,否则入官。是为此语之语源。元代社会多逃亡农民及驱口,流散四方,世祖至元二十年(

  • 叭憨

    见“昆憨”(1409页)。

  • 毕力克图

    1609—1681清初将领。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世居科尔沁。天聪(1627—1636)时隶蒙古正蓝旗,任豫亲王多铎护卫,随征朝鲜及明锦州,皆有功。顺治元年(1644),随多铎追击农民起义军,进潼关,

  • 赤髀横裙

    槃瓠蛮一支的俗称。分布在武陵、长沙、庐江郡,杂处于五溪(指雄、��、辰、酉、沅五溪)之内(在今湖南大部地区)。据干宝《晋纪》云:“糅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槃瓠。俗称‘赤髀

  • 碾伯守御千户所

    明代西北卫所名。本碾北地。成化(1465—1487)中置。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嘉靖三十八年(1559),其地山后诸族部联合起兵反抗官军,为明廷所弹压。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碾伯县。1928年改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