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西夏国家法典名。夏仁宗天盛时期(1149—1169)北王兼中书令嵬名氏主持修纂,参予修纂者共23人。全文20卷,分列门、条,共1460条。内容参照唐、宋律书,又反映西夏民族特点。1909年发现于中国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今存残本,16卷与14卷部分条款佚,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
西夏国家法典名。夏仁宗天盛时期(1149—1169)北王兼中书令嵬名氏主持修纂,参予修纂者共23人。全文20卷,分列门、条,共1460条。内容参照唐、宋律书,又反映西夏民族特点。1909年发现于中国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今存残本,16卷与14卷部分条款佚,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
藏语康巴方言之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基层组织协助头人办事的人,与※“郭巴”同属差人(基层组织一职位)。每个村寨设2—3人,由寨众推荐办事精干者充当,由部落头人委任。专管本寨各项生产的安排。不脱离生
地方官署名、行政区划名。魏晋始置,北朝、隋、唐初行之,称行台。金初曾建行省制。蒙古国时期,沿金制,地方有征伐,设行省分掌军民之事,相继建有燕京等处、别失八里等处,阿母河等处行尚书省,未有定制。中统元年
即“完颜斜捻阿不”(1167页)。
清代※达斡尔族的别称,见(735页)。
唐朝突厥族将领。※阿史那昕子。天宝元年(742),随父赴突骑施平息内乱,至俱兰城(原苏联中亚江布尔东卢戈沃伊附近),父被突骑施首领莫贺达干攻杀后,与母交河公主李氏返归长安(今陕西西安),授左领军卫员外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四年(1406)八月所设福山卫同作斐森卫
其与义都部落称为“戈巴盎”的内涵相同。见“※赫戈木”(2421页)。
清代部分鄂伦春人的别称。名称来源“玛纳依尔”氏族名。清初分布于黑龙江上游北岸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前苏联结雅河)一带,17世纪南迁后,成为今内蒙古鄂伦春族自治旗的鄂伦春人(或说其南迁游猎于今呼玛尔河一带
参见“百夷”(747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拉拉卫,并将刺山卫作拉拉山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