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宇文普拔

宇文普拔

西晋时宇文部首领。出于辽东塞外。《北史》、《魏书》称其系出匈奴,先世为南单于远支,世为东部大人;《资治通鉴》称之为鲜卑宇文氏。今人研究认为系鲜卑化的匈奴人。晋惠帝元康三年(293),兄宇文莫槐被杀后,被部众拥立为大人。卒,子丘不勤立。

猜你喜欢

  • 蒙古盟部旗组织法

    1930年5月29日至6月12日由蒙藏委员会在南京召开蒙古会议通过,次年10月,经南京国民政府增删、修订公布。共37条。主要内容是:明确蒙古各盟部旗的法律地位,肯定盟旗为一级行政单位。旗隶于盟,各盟部

  • 合罗气把都儿台吉

    见“哑速火落赤把都儿”(1627页)。

  • 克什特

    ?—1649清初武官。蒙古镶黄旗人。西喇氏。世居科尔沁地方。崇德八年(1643),随阿巴泰征明山东,败范军门兵。顺治元年(1644),从英亲王阿济格镇压农民起义军,至陕西延安府,数败义军。三年(164

  • 乌斯多

    渤海大首领之一。又作乌思罗、崔乌斯多、崔乌斯。渤海国灭亡后,隶属辽东丹国。后周显德(954—960)初,率30人自东丹国逃投后周。

  • 哈罗川

    地名。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亦称土默川)。秦汉以前称※云中川,北魏时称※敕勒川,隋唐时期称※白道川。五代时期又称哈罗川。辽金以后称丰州滩或丰州川。其前后史地沿革、民族居迁详“丰州滩”(198页)。

  • 鄂博

    亦作敖包、脑包,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始见于清代,又称“封包”。遍布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多以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也有以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内埋有铜佛像或金属利

  • 六爪

    辽代契丹部名。“爪”为契丹语音译,“百”之意。迭剌部的组成部分,因有六百家奚,故名。早在肃祖之子洽昚时,即把六爪分为十一。天赞元年(922),以迭剌部强大难制,析五石烈为五院,六爪为六院,各置夷离堇。

  • 托云保

    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姓额哲特氏。吉林驻防。嘉庆十八年(1813),由马甲擢蓝翎长,参与镇压河南天理教起义。道光三十年(1850),授副都统衔。咸丰三年(1853),以太平军占领江宁省城,率吉林官兵

  • 安多

    藏语音译。①地区名。指今青海巴彦喀拉山以东,除玉树州以外的全部地区,包括甘肃省的甘南州及河西藏族地区,和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等广大操藏语安多方言的地区,统称“安多”。分布在这一地区的藏族,自称“安多哇

  • 全宁府

    见“全宁路”(8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