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杂记
书名。两广地方志及民族志。2卷。清吴震方(字青坛,浙江石门人,汉族)撰。康熙年间(1662—1722)成书。为两广游记。其中卷上记山川、民族、时事,涉及瑶族、壮族习俗颇详,如云:“壮种与瑶异类,……花衣短裙……产自湖南溪洞,先入广西,蔓延至广东。……其人不薙发,俱黑色,广西最多”等语。卷下记物产。为研究两广特产及瑶、壮等少数民族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说铃》(康熙本、道光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书名。两广地方志及民族志。2卷。清吴震方(字青坛,浙江石门人,汉族)撰。康熙年间(1662—1722)成书。为两广游记。其中卷上记山川、民族、时事,涉及瑶族、壮族习俗颇详,如云:“壮种与瑶异类,……花衣短裙……产自湖南溪洞,先入广西,蔓延至广东。……其人不薙发,俱黑色,广西最多”等语。卷下记物产。为研究两广特产及瑶、壮等少数民族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说铃》(康熙本、道光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见“尹咱呼图克图” (403页)。
古运河名。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通于商鲁之间”令人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据《国语·吴语》:“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于黄池。”起于今山东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百姓给土司官寨支应的一种差役名。主要有背水、扫地、放牧、短程背运、传呼口信等,在中司官的指挥下,由寨首率当差百姓,每次每寨出7至9人,服役10天,1年3次。
见“白霫”(596页)。
书名。元代回回人※萨都剌撰。14卷,诗余1卷,附录4卷。由其远孙萨龙光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新编刊。内容多写自然景色、讴歌山川壮美之作,亦有咏史怀古、反映民间疾苦及揭露、讽刺、谴责社会矛盾的篇章
①见“耶律奴瓜”(1309页)。 ②见“耶律延禧”(1309页)。 ③见“萧孝先”(1994页)。
见“儋耳国”(2516页)。
清归化城土默特二旗之一。参见“归化城土默特右翼旗”(523页)。
金代契丹小字、汉字合璧碑刻。全称“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王圭、黄应期撰。刻于金太宗天会十二年(1134)十一月四日。碑文刻在陕西省乾县乾陵乡武则天陵前著名的无字碑上。刻文在碑的正中部分,四周环刻
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以皇室为鲜卑拓跋氏而得名。参见“北魏”(5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