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拽剌

拽剌

①契丹语。亦作“曳剌”、“夜剌”;《武林旧事》记为“爷老”;唐代史籍译作“曳落河(何)”(多一尾音);清代改译为“伊喇(注音“伊喇河”)”。其意:(1)健儿,或壮士。《新唐书·安禄山传》:“曳落河者,犹言健儿云。”《资治通鉴》记:“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卷216) (2)走卒。《辽史·百官志》:“走卒,谓之拽剌。”(3)巡警。《武溪集·契丹官仪》:“巡警者,呼拽剌(原注:音力割反),逐部分各有首领及判官等。”(4)禁卫。《辽史·国语解》:“算斡鲁朵:算,腹心拽剌也;斡鲁朵,宫也。”《营卫志》:“算斡鲁朵……以心腹之卫置。”(5)官名。《辽史·国语解》:“拽剌,官名,军制有拽剌司。”一说此语源于回鹘语“药罗葛”、“夜落纥(隔)”。与契丹皇族姓氏“移剌(即“耶律”)”和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所出之部“迭剌”等为同一语出。其职始置于契丹开国前,耶律台押于※遥辇氏部族联盟时期曾任北边拽剌。选各部健儿组成的军队,称“拽剌军”。契丹于北面军官和边防官中置有“拽剌军详稳司”、“旗鼓拽剌详稳司”、“千拽剌详稳司”、“猛拽剌详稳司”和“西南面拽剌详稳司”等机构;北面行军官:于“远探军”和“候骑”中有拽剌;北面著帐官:于“祗候郎君班详稳司”中有祗候郎君拽剌和左、右祗候郎君拽剌;北面部族官:于奚六部中,有“奚拽剌详稳”。金代,亦设曳剌(或移剌)之职,为属官,应用不及辽代广泛,《金史》中仅数见。元沿之,含义有较大变化,不再直属于军事机构,而设于地方官府。为官府掾属职责或司催督差役、勾捕之事,司科征差税、对证词讼。宋亡后,江南地区官府亦设置,无定制,为一种临时性差遣。成宗以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差役。在北方,于四两包银户内选差;在江南,则于税粮三石(后改二石)以下户差充。遍设于诸行省、路、府、州、县。仁宗时则规定曳剌差役三年补换之制。 ②见“素姑”(1796页) ③见:耶律喜隐”(1321页)。

猜你喜欢

  • 徒河

    县名。又作徒何。西汉置,治今辽宁锦州市。属辽西郡。东汉属辽东属国。魏、晋并入昌黎郡。十六国燕复置。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并入昌黎郡广兴县,西晋武帝太康十年(289),鲜卑慕容氏首领慕容廆率部自辽

  • 齐齐克妣吉

    明代蒙古女贵族。又译栖栖克、彻彻克,《蒙古黄金史纲》等作阿勒坦妣吉。瓦刺太师※也先女。初,祖父脱欢及父与岱总汗脱脱不花、济农阿噶巴尔济兄弟联合,对抗东蒙古(鞑靼部)的阿鲁台和阿岱汗,双方联姻,遂被嫁与

  • 霍罕

    中亚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又作浩罕。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即今鸟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浩罕。18世纪初鸟兹别克人以此城为首都建立浩罕汗国。乾隆二十四年(1759),霍罕伯克额尔德尼内附清朝。光绪二

  • 郡君

    清代宗室亲王侧福晋和贝勒正夫人所生之女的封号。格格封号中第三等。初制,亲王、贝勒之女,无论嫡生庶出,均分封为郡主、郡君。康熙四十五年(1706)题准,庶出者同与嫡女一例授封,实为过优,改为亲王庶女降二

  • 嘛呢会

    旧时内蒙古喀喇沁旗一带蒙古族的一种佛事活动。每年秋后农闲时,各户都要念一天嘛呢。一般是50岁以上的老人集聚在一家,请一位精通蒙文或藏文经卷的年高德劭的老人,称为“嘛呢巴格希”,在屋内西北角供佛、燃香,

  • 拉卜楞寺规

    清代拉卜楞僧伽应遵守之规章。咸丰四年(1854),鉴于该寺清规戒律逐渐废弛,由该寺第四十七任堪布吉美丹巴尼玛加以整顿所订。章程规定:凡入寺僧伽,严禁邪恶、饮酒和偷盗;无特许,妇女不得入寺内;僧伽内部禁

  • 左都督

    官名。洪武十三年(1380),明朝政府改京师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5军都督府,统领京内、外诸都司、卫所。在南京亦专设5军都督府,统领南京卫所。各府长官为左、右都督。实权归兵部。明中叶以后,在边疆

  • 武威禅洞

    西夏佛教洞窟。位于甘肃武威县张义乡下西沟岘山中。人工挖成,有门,内有抹白灰泥的佛座和小土塔等。1972年1月被采药材群众发现,保存下来的西夏文物近百件。其中有西夏文印本佛经、佛画、发愿文、《杂字》,西

  • 哈剌讷兀惕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译哈剌那惕。※弘吉剌部分支之一。始祖为秃速不答兀忒之长子合剌讷惕。参见“弘吉剌”(644页)。

  • 嘉样丹增尼玛

    1807—?清代拉卜楞寺高僧。藏族。出生于息居噶波当地方。被确认为岗卡·旺智坚参之转世。在达隆·洛桑丹白尼玛活佛前出家。14岁至达隆寺,后入拉卜楞寺经院学习。能熟背《般若论》及《现观庄严论明义释》,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