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河
①清代新疆河名。见《西域水道记》等书。西蒙古语“晶”为“蒸甑”之意。即今新疆精河。源出天山,三源合而北流,经安阜城(今精河县城)西,北入布勒哈齐池(今艾比湖)。 ②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因晶河得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准噶尔部后,在晶河建安阜城,设典史。四十八年(1783),于城东2里建新城,设都司、粮员、巡司,裁典史,隶乌鲁木齐都统。新疆建省后,光绪十四年(1888),置精河直隶厅。1913年改为精河县。
①清代新疆河名。见《西域水道记》等书。西蒙古语“晶”为“蒸甑”之意。即今新疆精河。源出天山,三源合而北流,经安阜城(今精河县城)西,北入布勒哈齐池(今艾比湖)。 ②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因晶河得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准噶尔部后,在晶河建安阜城,设典史。四十八年(1783),于城东2里建新城,设都司、粮员、巡司,裁典史,隶乌鲁木齐都统。新疆建省后,光绪十四年(1888),置精河直隶厅。1913年改为精河县。
见“阿布都喇汗”(1231页)。
见“罗卜藏额璘沁”(1422页)。
?—344十六国时期前燕宗室、将领。字元邕。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辽东公慕容廆庶长子。骁武有雄才,获宠于父,受委重任,行师征伐,累有战功,威振周邻诸国;善抚下,爱儒学,为士大夫及将
书名。南宋李心传撰,为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姊妹篇。40卷。记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始建炎元年(1127),迄嘉泰二年(1202),记70余年间有关诸事605项。有甲乙两集。甲集20
清代新疆地区名。见《西域图志》。《西域闻见录》称“六大回城”,指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今喀什)、阿克苏、库车、英阿萨尔(今英吉沙)、和阗(今和田)。
16世纪中叶郑成功在台湾推行的一种寓兵于农的土地经营方式。1662年,郑成功率大军入台驱逐荷兰侵略者,因来台人口骤增,粮食匮缺,命部队分赴各驻地屯垦,自耕自给,故名。士兵们农忙时垦种,利用农隙之时,训
宋代南宁州少数民族首领。南宁州人。淳化三年(992),※龙汉兴称夷王时,为都统,与刺史龙光显、龙光盈等入朝贡马、朱砂。至道元年(995),称王,遣使龙光进率西南牂柯诸少数民族入朝贡方物,受太宗召见,询
辽代回霸女真诸部之一。一作回拔。回跋,本为回霸的另一译写,但《辽史》中的回跋部为回霸女真诸部之一。分布在回跋江(今辉发河)流域,故名。辽在其地设回跋部大王府,以其首领为大王,统领部众。向辽纳贡无定期,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又名“阳睑”。治所在“阳苴咩城”,又名“紫城”,系南诏神武王阁罗凤于赞普钟十三年(唐广德二年,764)所筑,即今大理县旧城。王都所在,直接委官治理。参见“十睑”
见“宇文泰”(8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