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板楯蛮起义

板楯蛮起义

东汉时巴郡板楯蛮的反汉廷斗争。板楯蛮因受汉朝官吏残酷剥削压迫,“愁于赋役,困乎刑酷”,“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过于奴婢,箠楚降于囚虏,至乃嫁妻卖子,或自刭割。陈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阙廷遥远,不能自闻。”于顺帝(126—144)、桓帝(147—167)年间,数次举行起义,被蜀郡太守赵温以“恩信”降之。灵帝光和二年(179),起义又发,攻入※三蜀、汉中等地。五年(182),被太守曹谦招降。中平五年(188),巴郡黄巾军起义,“板楯蛮夷”因而复起响应,攻城取邑,其势甚锐。后被西园上军别部司马赵瑾以武力镇压。

猜你喜欢

  • 枪寨

    契丹护卫皇帝的设施。《辽史·百官志》称:※“硬寨司,掌※禁围枪寨、下铺、传铃之事。”契丹开国后,虽先后有五京之设,而皇帝常年不在京城,以帐幕为居,随四季迁徙,因“未有城郭、沟池、宫室之固”,禁卫尤显紧

  • 金顺

    ?—1885清朝将领。字和甫。满洲镶蓝旗(一说镶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咸丰初年,从僧格林沁征山东、湖广捻军,从驻防兵升骁骑校,赏戴花翎,赐“巴图鲁”名号,以佐领补用。十年(1860),克太湖,擢协领

  • 端达哈公旗

    见“辉特南旗”(2201页)。

  • 北帝岩

    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遗址。亦名“列宁岩”。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壮族领袖※韦拔群到湖湘考察农民运动,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东兰后,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地点设在东兰县武篆乡拉甲山上的北帝岩。先后开办

  • 西克辛佛教寺院

    又称锡克沁千佛洞、焉耆明屋。“明屋,”维吾尔语意为“千间房”。为古焉耆国的佛教遗址。位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42公里处。分南北两区。大殿、佛塔、僧房均为土坯建筑,均已颓圮。出土大量佛头像、壁画残片

  • 却藏呼图克图一世

    见“却藏南杰班觉”(982页)。

  • 触木昆

    见“处木昆律部”(588页)。

  • 诺苏

    部分彝族的自称。 “诺”意为“黑”,“苏”意为“人”,亦含有“黑色”、“主体”、“强大”的意思。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所属各县及泸定、九龙、石棉、汉源等县。汉族和其他民族称其为黑彝。详见“彝族

  • 宣慰同知

    官名。职位仅次于宣慰使,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任土官,在宣慰使缺员时,则承担宣慰司的全部事务,起宣慰使作用。元代秩从三品,明代正四品。参见“宣慰使”(1747页)

  • 努玛瓦

    清代后藏官员。藏族。后藏昂仁地方军官。为康济鼐属下官员。后苗颇罗鼐参加1727年卫藏战争,当两军激战于江孜时,叛颇罗鼐,遣人持密信向对方告密,暗约前藏军乘颇罗鼐之阿里军和当雄蒙古援军未到江孜之前,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