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布克库达
解放前新疆柯尔克孜族婚俗。柯尔克孜语音译,意为“幼年订婚”。一般在儿童刚长至三四岁左右时,即由双方父母或氏族首领包办订婚。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财物和牲畜做聘礼。解放后已逐步被淘汰。
解放前新疆柯尔克孜族婚俗。柯尔克孜语音译,意为“幼年订婚”。一般在儿童刚长至三四岁左右时,即由双方父母或氏族首领包办订婚。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财物和牲畜做聘礼。解放后已逐步被淘汰。
一作“豆代可汗”,即“社仑”(1171页)。
节日名。回族及信仰伊斯兰教之民族的三大节日之一。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称“肉孜节”(波斯语“芦茨”音转、“斋戒”之意)。是回、撒拉、东乡、保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
蒙古地区佛教寺庙授予的学位名。又译作“巧尔气”。意为“经律论兼通者”。地位在※阿棱经巴”之上。如绥远(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有巧尔气的活佛,即因其精研三藏获此学位。他所建立的寺庙亦以其学位之名命名为“巧尔
见“屋利啜”(1771页)。
官名。为宣慰使属官。掌管案牍,上奏公事及管辖吏员。元代秩从七品,明代为正八品。参见“宣慰使”(1747页)。
党项羌部落名称。唐初,吐蕃兴起后,原居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的党项羌,受其威迫。在唐政府协助下向西北地区迁徙。迁居庆州(今甘肃庆阳)一带的党项羌部,因其居陇山(今六盘山)以东,故
清代中央部院直辖的蒙古旗。即内属旗。特点是:多以获罪者部属,或需要加以防患的降众编设;不设札萨克(旗长)和会盟,多置总管于本旗营内执行各项政令、差役,凡事无自主权,须接受严格控制;平时其兵差亦由国家供
清代湘西苗族抗击清军的战场。位于湖南西部凤凰县禾库乡板吉门村境内。在万溶江上游,海拔761米,三面环水,悬崖绝壁,高不可攀。西面与蜡尔山台地相连,成马鞍形,仅一条小道直通山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乾隆
书名。明回回人※李贽(1527—1602)撰。20卷。为李氏诸书之选集。卷1—13为《答书杂述》,亦即《焚书》;卷14—17为《读史》,即摘录《藏书》中史论部分;卷18、19,为《道原录》,即《说书》
清内蒙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南部。牧地东界养息牧牧厂,西界土默特右翼旗,南界盛京白土厂边门,北界喀尔喀左翼旗。元属大宁路。明为泰宁卫地,嘉靖后,蒙古小王子后裔图们居此,所部因号土默特。天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