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族调

白族调

白族传统民歌短调。或称白曲。以白语演唱,不同于以汉语演唱的对口山歌。有严谨的格式和韵律。最常见的格式为每首八句,分两个乐段,以“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的形式组成,即头一句为3个音节,二、三、五、六、七句为7个字,四、八句为5个字。演唱时,以头句为调引(或称曲子头、曲名、曲姓等),八句后加上“哎咦约”、“哎咦约荷海海”等尾音。以调引为韵,共36韵,韵押在偶句的尾字上。亦有“七七七五、七七七五”“七三五、七七七五”等格式,后者韵押在奇句的尾字上。不同地区格式和曲调有所不同,通常分为大理白族调、剑川洱源白族调、洱源西山调、鹤庆西山民歌、元江白族民歌等,各地又有种种曲调,另具一格。剑川白族调以三弦伴奏,海东调以唢呐配奏过门。亦有以吹树叶伴奏者。可独唱、对唱和齐唱。唱词多即兴编制,灵活多变,妙趣横生。内容反映生产、生活、阶级斗争,更多的是抒发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山间、地头、民族节日,随处可见可闻。

猜你喜欢

  • 金桓惠皇帝

    即“乌古迺”(332页)。

  • 吉美其美

    简称“其美”。藏语音译,意为“不生不死”。解放前西藏牧区一种牧租形式。封建牧主把一定数量牲畜交给牧民放牧,此后不管领放的牲畜生与死,每年得按原领牲畜头数收租,世代不变,故称。牧主经常将老弱病畜强迫放给

  • 万年历

    元代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编制的历法。又称《回回历》。忽必烈即位前曾征召“回回为星学者”,扎马鲁丁等应召东来。中统年间(1260—1264),朝廷设立西域星历之司,由扎马鲁丁主持。至元四年(1267),

  • 八蕃

    见“八番”(22页)。

  • 南蛮

    见“蛮”(2272页)、“荆蛮” (1583页)、“蛮方”(2272页)。

  • 阿八

    拉祜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地区对换工的一种称谓。多出现在农忙季节。换工的形式分两种:一是农民之间人工换人工、不分男女或劳力的强弱;一是地富与农民之间牛工换人工。前者具有传统的互助性质,后者则

  • 云南景谷人民反清起义

    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革云南镇源傣族土司刀澣,委流官刘宏度署府事。刘到职后,在没收土知府庄田时,趁机派人丈量傣族农民田亩,勒收地价,限令五月内照亩上交;属吏亦百般勒索敲诈,甚至沿路索夫、征代役钱

  • 兴圣宫

    契丹王朝所置宫卫名。契丹语称作“女古斡鲁朵”(“女古”意为“金”,“斡鲁朵”意为“宫”)。为辽圣宗※耶律隆绪所置宫卫。宫卫制是契丹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辽史·营卫志》:“辽国之法: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

  • 牛录章京

    参见“牛录额真”(358页)、“佐领”(1087页)。

  • 王罕

    ?—1203蒙古国建立前克烈部首领。又译王汗、汪罕、翁汗。名脱里,又作脱斡邻勒。忽儿札胡思杯禄汗子。幼年曾先后被蔑儿乞人、塔塔儿人掠去为奴。素与弟(一作叔)台帖木儿、不花帖木儿不睦,分地而治。父卒,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