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叔兰
晋代佛教译经师。祖籍天竺。父达摩尸罗与叔父同为沙门。自幼出家学佛教,通晓“胡”汉语。晋元康元年(291)起,在陈留国(治所在今开封东)仓垣水南寺,先后译出《放光般若经》、《异维摩诘经》、《首楞严经》等。其《放光般若经》是据朱士行从于阗传入之梵文本译出,原有20卷。其译作对后世从事《般若经》的研究产生重要作用。后竺法护据同本又译出《光赞般若经》。
晋代佛教译经师。祖籍天竺。父达摩尸罗与叔父同为沙门。自幼出家学佛教,通晓“胡”汉语。晋元康元年(291)起,在陈留国(治所在今开封东)仓垣水南寺,先后译出《放光般若经》、《异维摩诘经》、《首楞严经》等。其《放光般若经》是据朱士行从于阗传入之梵文本译出,原有20卷。其译作对后世从事《般若经》的研究产生重要作用。后竺法护据同本又译出《光赞般若经》。
南诏时期在大理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公元841年南诏统治者劝丰佑遣人所筑,“自磨用江至于鹤柘(在大理城郊)”,使附近大面积农田得到灌溉,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738唐代云南六诏中的越析诏(么些诏)主。辖今宾川至金沙江北的盐边一带。开元二十六年(738),被豪酋张寻求(白族)杀害,南诏主皮逻阁乘机在唐剑南节度使王昱支持下移越析诸部,并越析诏。
渤海族遗裔。武将。一身仕辽、宋、金三朝。先世于渤海国亡后被辽徙置铁州(治今辽宁营口县东南汤池)。辽末,天祚帝为抵抗女真阿骨打进攻,于辽东募兵,名为“怨军”,以其为统帅。与金将斡鲁古战于显州,兵败。天祚
见“卡班巴伊”(547页)。
古突厥部之一。元代为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译客思的音、克失的迷。此称始见于唐代,位于唐努乌梁海之克木池克河畔之摩崖题铭及敦煌文书古藏文抄本均提及此部。法人韩
①见“萧陶苏斡”(2002页)。 ②见“耶律学古” (1314页)。 ③见“耶律斡特刺”(1328页)。 ④见“耶律室鲁”(1317页)。
见“奥石河千户所”(2255页)。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一说为都儿鲁斤诸部之一。又作朵儿边、朵鲁班、秃鲁班、度礼班、都鲁班。由孛端察儿(成吉思汗十世祖)的伯父都哇锁豁儿4个儿子之后裔组成。蒙古语称“四”作“朵儿班”,因系四子之后,故名。游
藏语音译,亦译“秋巴”、“处巴”,汉语称“藏袍”。藏族、门巴族的主要服装。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多用※氆氇缝制,又称毪衫。考究者用“细贴”(高级氆氇)或机制作面,以布或皮为里。有黑、本白或
清代新疆地名。见《新疆识略》等书。《皇朝藩部要略》作和博克萨哩。今新疆北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乾隆三十六年(1771),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下游返回祖国后,乾隆帝赐该部亲王策伯克多尔济、台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