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缅语支

缅语支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语支之一。也有人主张它与彝语支合并,成为缅彝语支。主要分布在缅甸。我国境内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也有少量分布。中国境内缅语支的语言主要有阿昌语、载瓦语。此外,浪速、勒期、波拉等是否算独立的语言,尚待进一步研究。中国境内缅语支语言使用人口约10万左右。它们之间的远近关系可用下表来表达:

语音特点:单辅音一般在30个以内。塞音、塞擦音一般不分清浊。塞擦音一般有舌尖前和舌叶(舌面前)两套。有唇齿音,无小舌音。有复辅音,由唇音和舌根音作基本辅音与卷舌半元音结合而成,数量在10个以内,有的变成腭化音,一般有复辅音的,则无腭化音,反之亦然。单元音一般在10个以上。有的有鼻化元音,有的有松紧元音,有的兼有松紧和鼻化。无卷舌等性质的元音。复元音既有前响,又有后响,还有三合的。介音或元音韵尾有i、 u、 y。节尾辅音有p、t、 k、 m、 n、 、ʔ。声调一般有3—4个,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彝语支语言小。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不丰富。名词有表示阴阳性和复数的后缀。量词很丰富,除了表量外,还有类别、性状等作用,与数词连用时,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复数。有的语言还有格范畴。动词有使动范畴。用辅音送气不送气交替或元音松紧交替等形式表达。有时兼用在动词前后加助词或虚化动词表达。结构助词较丰富,句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但带助词的形容词作定语时,也可放在中心词前。状语一般在谓语前。词汇特点:同语支的阿昌语与载瓦语同源词在35%左右,浪速、波拉、勒期、仙岛与载瓦语的同源词一般在70%左右。单音节或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是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部分派生词、叠音词,借词因环境不同,多少也不一样,但一般都有汉语、傣语、景颇语、缅语的借词。有丰富的四音联绵词。

猜你喜欢

  • 排生达

    即“拜生达”(1663页)。

  • 稻公稻母

    黎语称“麦雄”,意为“五谷灵魂”。解放前黎族合亩地区每年收获时,在平均分配前得先留给亩头部分稻谷,通常是每块田不论大小取割下的稻穗1把至3把不等(盈握为1把,约1公斤)主要供亩头家享用,间亦有接济亩内

  • 李润羌

    羌部落名。东汉开始强迁西羌于内郡,大批氐羌徙居于凉、并二州及三辅等地。魏晋时,陕西关中渭北高原西起彬县、旬邑,东至韩城、郃阳成为羌、氐、卢水等族的居住地带,或一族为聚落,或数族为聚落,渐成小邑,发展成

  • 七角井细石器遗址

    位于今新疆哈密县七角井盆地七角井村东600米处。范围约6000平方米,各种典型细石器与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共存。未见陶器。从石核、细石叶和以细石叶加工成的镞、钻形制看,与我国华北地区所出同类器物大致相同

  • 文州蛮

    南北朝时文州地区诸民族的总称。以州名为族称。分布在今甘肃文县白龙江南岸一带。北周武成(559—560)年间,举兵反,文州选军讨平之。有谓※廪君蛮或※槃瓠蛮之后裔。后大多与汉族或氐羌系民族融合。

  • 破丑氏

    参见“雪山党项”(2036页)。

  • 独孤朗

    ?—827唐代官员。字用晦。河南洛阳人,先世匈奴独孤氏。礼部员外郎※独孤及子。由处士辟署江西、宣歙、浙东三府。元和(806—820)中,擢右拾遗。因劝罢淮西用兵,忤宪宗意,贬兴元户曹参军。后入为监察御

  • 小相公岭

    山名。简称小相岭。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汉源县大渡河南至喜德县之间。最高峰名铧头尖,海拔4791米,为越西河与安宁河的分水岭。据近人考:邛部土司、暖带密土司、田坝土司,均以小相岭的“岭”字为姓

  • 怀都

    ?—1279?元朝将领。蒙古斡剌纳儿氏。※阿述鲁孙。世祖中统二年(1261),叔不花卒,代领左翼千户长职。三年,从宗王哈必赤讨李璮之乱,破济南,诛璮。继领军攻海州、庐州。至元三年(1266),任邳州监

  • 劝龙晟

    798—816唐代南诏第八世王。又作券龙晟、劝龙成、龙蒙盛。乌蛮,姓蒙氏。寻阁劝之子。元和四年(809),父卒,嗣位,受唐封袭南诏王。五年,改元龙兴。数遣使赴朝入贡。费金3千两铸佛三尊,送置佛顶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