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藏币

藏币

旧时西藏地方政府铸造、印制及发行的货币。藏语称“额桑”,意为“银两”,又作“藏银”,有金属币和纸币两种。旧时,西藏主要经济是以物易物,大部分货币集中少数三大领主及商人手中。西藏最初曾用尼泊尔银币,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平定廓尔喀后,清政府令西藏照内地之例,在拉萨安设炉座,鼓铸官钱,并任命“驻藏大臣督同员役监制经理”。后又降旨“一律使用官钱”。五十七年始铸藏币。五十八年,“二十九条”对藏币铸造、使用又作了法律规定。藏币通称“章噶”,币面铸有“乾隆宝藏”、“乾隆通宝”汉藏两种文字和雪山、狮子、法轮等图案。乾隆之后,在清中央指令下,又先后铸出嘉庆、道光及光绪等“宝藏”。成为西藏正规货币。称为“官线”。规定每枚重1钱5分,6枚折银1两。光绪末年又仿印度卢比铸造了藏洋,亦称川铸卢比、川卡,民间俗称“赵尔丰钱”。正面铸光绪帝侧面半身像,背面花纹间套铸“四川省造”4字。面额1元、5角、2角、5分。主要流行于西康。后由于清廷腐败无能,无力以大量资金资助西藏地方,加之帝国主义经济入侵,外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地方经济。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渗透和为西藏统治者继续搜刮民财,遂开始了西藏地方造币。1909年在拉萨、札什机铸“宣统元年”藏币,并印制纸币。辛亥革命后西藏地方根据张荫棠方案,实行新政,札什造币厂于1913年重新开业,并印制纸币。仍以章噶为单位,面值有50、25、15、10、5章噶5种,分别折合藏银7两5钱、3两7钱5分、2两2钱5分、1两3钱、7钱5分。1915年后,从印度购进现银,始铸银币,称“桑松果莫”。意为5两银币,实重只3钱。1941年开始印制套色纸币。1947年又发行铜币“卡冈”(2分5厘)、“格莫鄂”(5分)、“学冈”(1钱)辅以流通,各种银币发行后均遭到外币和外商的破坏,纸币发行后更为混乱,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1959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废止使用藏币,兑换成人民币。

猜你喜欢

  • 何洛会

    ?—1651清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佐领阿吉赖子。父卒,嗣职并兼护军参领。后金天聪八年(1634),随都统阿山等略明锦州。九年,因功免徭役。清崇德五年(1640),授正黄旗蒙古都统,随睿亲王多尔衮围锦

  • 文王

    渤海国第三世王大钦茂的谥号。取意于其人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继位后,偃武修文,使渤海区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皆得到迅速发展,一生以“文治”著称。钦茂于唐贞元九年(793,一作十年)死后,其国未报请唐

  • 瑶稳部

    辽代部族名。辽兴盛后,归附于辽,成辽属部之一。辽于该部置诸官职,属辽北面属国官。按辽制,凡属国、属部之官,大者可封大王,小者置部节度使,命原部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恩威兼施,以保柔远之道。辽兴宗重熙

  • 东山部

    党项羌部落名称。唐初,吐蕃兴起后,原居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的党项羌,受其威迫。在唐政府协助下向西北地区迁徙。迁居庆州(今甘肃庆阳)一带的党项羌部,因其居陇山(今六盘山)以东,故

  • 顾琮

    ?—1754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礼部尚书顾八代孙,副都统顾俨子。初以监生入算学馆,修成算法诸书。康熙六十一年(1722),授吏部员外郎。雍正三年(1725),授户部郎中,迁监察御史

  • 其美汪布

    ?—1898清代西藏贵族。藏族。九世班禅※却吉尼玛外祖父。因九世班禅幼时丧父,抚育有恩,于光绪十七年(1891),由扎什伦布寺札萨克喇嘛汪曲楚称奏请,照历辈班禅额尔德尼之父蒙赏爵衔之例,赏封辅国公。次

  • 尚木多百户部落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省海北刚察县境,驻牧于伊克乌兰西南之切隆、知候里塘、木里等地,原居黄南州同仁县奇麻地方,清咸丰(1851—1861)年间迁到刚察地区。先祖玛久原系小头目,仅辖3户,因勇敢善战,劫富济

  • 哈文台

    清代医学家。江苏南京人。回族。精医术,善医眼病。太平军克江宁(今南京市),曾应太平天国医生李俊良邀请,为东王杨秀清治疗眼疾,有良效。

  • 来远州

    见“来远城”(1051页)。

  • 德龄

    ?—1770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氏。康熙五十年(1711)进士,选庶吉士。五十九年(1720),充山东乡试副考官,袭父骑都尉世职。雍正元年(1723),充广西乡试副考官,历迁日讲起居注官、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