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夏文

西夏文

也称蕃字、蕃文、蕃书。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西夏正式立国前大臣野利仁荣奉西夏主元昊命创制。大庆元年(1036)颁行,教国人纪事。共6千余字。笔画、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整,类八分书。笔画繁复,用点、横、竖、撇、拐、拐钩等组字。楷书多用于书写、雕版,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绝大多数为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象形字和指事字极少。当时应用范围很广。曾用以撰写法律、文学、历史、医学著述,《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全书20卷,以国家法律形式全面规范了西夏社会生活。翻译汉文典籍《论语》、《孟子》、《孝经》、《孙子兵法三注》、《三略》、《六韬》、《类林》、《贞观政要》。字典有《文海》、《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纂要》等。还用于文书、碑刻、官印、铜牌、钱币。翻译了3千余卷佛经,形成番大藏经。元代仍使用,称河西字。大量刻印佛经,并有活字印本。为元末居庸关六体文字石刻中的一种。明初尚印过西夏文经卷。今保定亦有明中叶西夏文经幢。后世渐废。1909年在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大批西夏文文献,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北京、甘肃、宁夏、内蒙古以及英国、法国、瑞典、日本都藏有西夏文文献。

猜你喜欢

  • 镇雄土知府

    参见“芒部土知府”(679页)。

  • 畲语

    我国部分畲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畲语支。畬族分布于中国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1990年人口普查约有63万。但使用畲语的仅有1000多人,分布于广东莲花山区的海丰、惠东和

  • 戊己校尉

    西域官名。西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置。驻车师前王庭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城故址)。掌管西域屯田事务,监督安辑附近诸国。直接听命于朝廷,并在一定程度上受西域都护节制。副职称为史。其属官有丞、司马、

  • 米旁·朗杰嘉措

    1846—1912清末藏族佛学家。生于康区德格久塞亚曲丁琼(即雅龙曲流域),故又称久·米旁朗杰嘉措。父久·昆布达杰,著名医生,母名格孜(又名森琼),均系官宦贵族出身。12岁在当地宁玛派莫霍尔寺院出家,

  • 满洲八旗

    见“八旗满洲”(30页)。

  • 喀尔喀车臣汗部中左前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跨克鲁伦河。东至华陀罗海,南至多伦呼都克,均接本部中前旗界;西与北接本部左翼左旗及俄罗斯边界。有佐领1。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首任札萨克为贝子阿南达长子贡楚克,康熙三十六年(1

  • 藏语音译,指吐蕃之“属民”。有广、狭二义:吐蕃将赞普以下的民众均称为属民。官吏、奴隶主、自由民、奴隶以及僧侣人等,均在属民范围之内,是为广义的所谓“吐蕃属民”;狭义的属民有高等属民和低等属民(又称“黔

  • 马褂

    满族服饰。原为清代满族男子上衣,后流行各地。因穿在长袍、长衫之外,袖襟俱短,便于骑乘,故名。满族之初即有。清初为营兵所服,康熙时社会上层着此服,后服者日增,渐成一般便服。为短褂,长仅及脐,平袖及肘,两

  • 五商贾

    唐代吐蕃职官之一,亦是一种经济制度。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立管理制度,以完善吐蕃政权,委5名官员专管经济贸易,称“五商贾”。经营范围主要与吐蕃邻族或邻区交易,据《德乌佛教史》载,其经营的地区及主

  • 摄政王

    清代对皇帝年幼时代行政务之亲王的封号。沿袭古摄政之制。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太宗皇太极暴卒,诸王贝勒等议立皇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为帝,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共为辅政。顺治元年(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