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宁府新志

西宁府新志

青海省方志。(清)杨应琚编撰。40卷。应琚,辽宁人,雍正十一年(1733)及乾隆元年(1736),曾两度出任西宁道。此书资料多为其在任时所集。约成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二十七年(1762),有刻本问世。全书包括10个专志,105个子目,约30万字。卷首有杭世骏序、杨应琚序、凡例及目录。卷1舆图,包括西宁府,西宁、碾伯两县,巴燕戎、贵德两厅,大通卫,黄河及五峰山等舆图10帧;卷2星野志;卷3—8地理志,包括沿革、疆域(形势附)、山川、水利、古迹、风俗、物产等;卷9—13建置志,包括城池(街市附)、公署(库、场所、狱坊、厂暨杂置附)、驿传(铺递附)、学校、堡寨、仓廪、津梁、关隘等;卷14—15祠祀志,包括坛壝、祠庙、番寺等,卷16—17田赋志,包括茶马、盐法、茶法、贡赋、番粮、塞外番贡、户口、番民户口、岁榷等;卷18—21武备志,包括兵制、戎器、驼马、贵德民兵、番族、塞外贡马番族,明塞外四卫,青海、西藏(附图、赴藏路程)等;卷22—26官师志;卷27—29献征志;卷30—31纲领志;卷32—40艺文志。其资料来源除旧志所载,多以采访所得,并摘抄档册、当地文献。其体例周密,严整有序。为现今保存较完整的一部青海地方志。是研究该地历史沿革、经济、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历史等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今青海省图书馆藏有当时的木版。

猜你喜欢

  • 回族花儿

    回族民歌。别名“少年”,又称“野曲”、“山曲儿”。起源于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流行于甘、宁、青、新疆回民地区。约产生于元代(一说为明代),是当地回族吸收西北其他各族的“花儿”艺术形式,创造的一种民

  • 刀斧之讳

    古代蒙古社会禁忌之一。蒙古人素敬火,视之为幸福和财富的赐予者,是纯洁的象征,可祛除不祥,是每家每户的保护者,故视火为神圣,禁止用刀触火,用刀到锅中取肉,或在火旁用斧头砍物。认为这样火就不会熄灭,故凡违

  • 金文最

    书名。清张金吾辑。凡120卷。取《公羊传》注:“最,聚也”而命名。为金人文章选编。金吾字月霄,昭文(今江苏常熟)人,自嘉庆十五年(1810)至道光二年(1822)积12年之勤凡三易其稿而辑成。竭意搜访

  • 格曼僜语

    我国自称格曼的僜人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林艺地区察隅县南端与印度接壤的地区,使用人口200多。以察隅县下察隅区巴安通乡穹村的格曼僜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3

  • 德勒格尔

    革命活动家。汉名宁春发,化名陈治忠。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人。蒙古族。1929年初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加入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派遣回国,在内蒙古

  • 赤西新加

    藏语音译,俗称平地板。四川甘孜藏区康定地方的一种生产工具。为长约10尺、宽约1尺的木板,两端各有1孔,用皮条系在二牛并立的顶杠上,1人操作,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以便下种。

  • 安坤

    ?—1664明末清初贵州水西土官。彝族。南明时袭水西宣慰使。永明王加授光禄寺少卿。领有水西(今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即黔西、息烽、修文之西,普定之北,水城之东,大方之南的广大地区)。清顺治十五年(165

  • 叮冷

    傣语音译,意为“门户”。明清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一种按户向封建王朝均摊负担的单位。应征负担计有“正项”、“条偏”、“火耗”、“解费”、“蔗门”、“硬巴”、“接驾”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各项担负,仍沿

  • 错米

    藏语音译,意为“寨首”。解放前四川阿坝藏族地区基层组织头人。每个村寨均有一名。世袭。受命于土官,向寨众传达政令,办理本寨事宜。不享有任何特权。寨众对之亦无任何义务。

  • 牛录

    清代八旗组织的基本单位。汉译佐领或佐。系满语音译,意为“大箭”。原为满族先民从事狩猎和军事行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凡行师、出猎,参加者按所属族别或村寨行进,每10人组成一个小集体,是为牛录。每人各出箭1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