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八剌合赤”、“巴剌合臣”。《元朝秘史》释为“管城的”。《元史·兵志》:“司阍者,曰八剌哈赤。”太宗窝阔台时始置,元代,为※“怯薛”(护卫军、禁卫军)执事之一。上都留守司有八剌哈
1843—1924近代书画家。名陈,字世贤,别号东阜老人。天津市人。回族。幼习诗书,曾学画于陈青立、史源绪诸名家。中年游历名山大川,随意作画。光绪中曾充奉天提督左宝贵幕友,随军赴东北。光绪二十年(18
蒙古族传统拉弦乐器。蒙古语音译,意为四弦胡琴,即汉语四胡。此琴亦在达斡尔、锡伯、赫哲、壮、布依、彝、汉等族中流行。源于古代拉弦乐器奚琴。宋代陈旸《乐书》载:“奚琴,本胡乐”。蒙文著作《成吉思汗箴言》中
南朝时在部分南方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特殊地方行政机构。据《南齐书·州郡志》载,当时在南方一些僚人、俚人聚居区设有越巂僚郡、岩渠僚郡、始平僚郡、沈黎僚郡、甘松僚郡、吴春俚郡等等。朝廷授予当地本民族首领一定
青海省方志。(清)杨应琚编撰。40卷。应琚,辽宁人,雍正十一年(1733)及乾隆元年(1736),曾两度出任西宁道。此书资料多为其在任时所集。约成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二十七年(1762),有刻
白族戏剧。是在※大本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唱腔有20多种,唱词基本上仍采用“七七七五”(前3句7字,后1句5字为一段)的民歌形式。唱腔曲牌按生、旦、净、丑划分。演唱时主要以白族民间乐器唢呐伴奏,配有锣鼓。
1806—1859清朝大臣、蒙古族文学家。蒙古正黄旗人。姓伍弥特。字毓冲。内大臣※德楞泰之孙。世居察哈尔之崇古尔地方。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三年四月散馆,授编修。七月,任日讲起
藏传佛教举行法事的一种称谓。《元史·释老传》载西番僧“若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有曰镇雷阿蓝纳四,华言庆赞也”。藏语byinrlabs rab tu gnas pa,译为“庆赞”,为寺院落成
见“帕玉乃卡”(1399页)。
金代女真语官名。据《金史·百官志一》,系借用辽代契丹官名。诸乣中除设从五品的详稳外,另设麽忽1员,从八品,为详稳的副职。佐详稳守戍边堡,抚辑军户,训练士卒。年俸钱粟13贯石,麦2石,衣绢各5疋,绵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