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賨人

賨人

古族名。巴人的一支,或称※板楯蛮。秦时称“賨夷”。每人纳赋钱40谓之“賨钱”,以布代钱纳赋谓之“賨布”。其人称“赋”,为“”,因此得名。亦作“賨民”、“白虎复夷”。以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为中心建国,号“賨国”、“賨城”。主要活动在宕渠、阆中渝水(即西汉水,今嘉陵江)流域,与卢人毗邻。汉初,著名首领范目率众助刘邦灭三秦,以功被封为渡沔侯,免除罗、朴、昝(《后汉书》作“”)、鄂、度、夕、龚7姓赋税。汉末以后,部分迁往关中、甘肃、陕南、江汉流域。参见“板楯蛮”(1294页)。

猜你喜欢

  • 伊勒图

    ?—1785清朝大臣。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初,以世管佐领授三等侍卫,累迁至镶红旗蒙古副都统。相继驻乌鲁木齐、阿克苏、喀什噶尔(今喀什)诸地。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伊犁参赞大臣,旋调喀什噶尔

  • 哈尔沁车

    即“勒勒车”(1986页)。

  • 鸿和图池

    即“烘和图池”(1927页)。

  • 喇嘛教

    即藏传佛教及西藏佛教的旧称或俗称。此称在明代张居正所撰北京番经厂碑文中已见。清季及民国时,文献中多见此称。在近现代西方藏学界文章中在用Buddhism in Tibet”或“Tibetan Bud-d

  • 阿萨特

    见“阿苏特”(1207页)。

  • 契丹行宫都部署司

    契丹官署名。契丹开国初,※耶律阿保机于天赞元年(922)创※宫卫制(斡鲁朵),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契丹官分北、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卷45)是官署属北面宫官,专理诸宫卫契

  • 哈喇哈尔榜

    见“莽武特”(1821页)。

  • 在官闲田制

    辽代募民耕种闲散土地的一种制度。统和十五年(997),辽募民耕种滦河流域的空旷土地,十年内不交租税,是为在官闲田制。

  • 清代边政通考

    书名。陈炳光编撰。民国二十三年(1934)出版。共20章,分两篇。第一篇叙述理藩院的执掌、官吏、机构、职责;第二篇分别叙述疆域、封爵、喇嘛封号、设宦、户丁、耕牧、赋税、兵制、边务、会盟、朝觐、贡献、俸

  • 渝水

    古河流名。又作宕渠水。今四川南江及其下游渠江。因渠江与合川县以下一段嘉陵江合流,又通称渝水。昔有賨民聚居其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