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达让僜语

达让僜语

我国自称达让的僜人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察隅县南端与印度接壤的地区。使用人口800左右。以察隅县下察隅区巴安通乡夏尼村的达让僜语为例:语音特点:单辅音34个。塞音、塞擦音有清、浊、清送气3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面前3套,鼻音和边音分清浊。唇齿音主要出现在汉语借词中。有15个复辅音,由双唇部位的辅音、舌根部位的辅音分别与边音和卷舌半元音构成。有6个单元音,19个复元音。复元音分3类,一类是由i、u介音和主要元音结合成9个后响型二合复元音,一类是由主要元音与i、u韵尾结合成5个前响二合复元音。另一类是5个三合复元音。节尾辅音只有m、n、。清、浊鼻音都可以自成音节。有4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不大。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10类。名词有多数和指小形式,用在名词后加助词或词尾表示。方位名词很丰富,数词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量词很不丰富。量词和数词结合使用时量词在前,数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多数,无双数。单数人称代词减缩后可以作名词领属词头。指示代词可单独作句子成分。动词有体、式、态、方向等语法范畴。体有将行、进行、已行、完成等,均用语尾助词的方式表达。式有命令和祈使两种,也是用语尾助词表达。态分使动、互动、被动3种,使动用辅音清浊交替和加词头的方式表达。互动和被动均用加语尾助词的方式表达。方向范畴分向心和离心两组,每组都包含数量不等的语尾助词,分别表达行为动作从不同的方向来或以不同的方式去做。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来示程度的加深。结构助词有限制、受动、处所、工具、施动、从由、比较、定指等类,句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数词、数量词、形容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一般在谓语前,但当否定副词作状语时在谓语后面。词汇特点:词汇中多音节词占多数,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多音节单纯词。弱化音节的构词词头很丰富,有30个。也有一定数量的词尾,因此,派生法是词汇中能产的构词类型。合成构词也很能产,方式有并列、主谓、宾动、修饰等。拟声词和四音联绵词较丰富。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和藏语。有不少半借汉、半借藏的词。借词主要采用音译方式,也有一定数量意译方式的借词。

猜你喜欢

  • 执手礼

    ①契丹帝王奖谕将士的一种礼仪。《辽史·国语解》称:“执手礼,将帅有克敌功,上亲手慰劳;若将在军,则遣人代行执手礼。优遇之意。”对于亲近的外国首领,在特殊情况下亦可用此礼。《太宗纪》载,天显十一年(93

  • 花仡佬

    古族名。又称花革老、花仡、花兜苗。以其服装用花布或五色布为衣裙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贵州贵阳、安顺、平伐(今龙里)、青山(今息峰)、施秉、黄平、龙泉等地。族称始见于明代,清代及民国沿袭之。今皆统称为仡佬族

  • 安集延

    中亚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清代浩罕汗国四城之一。乾隆二十四年(1759),输诚内附清朝。光绪二年(1876),沙俄并吞浩罕后属于俄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安集延。

  • 鹿棋

    内蒙古牧区的传统棋类。蒙古语称为“鲍格因吉勒格”。起源于7—8世纪以前,在游牧民族中流行,距今已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就刻有这一棋盘。蒙元时期,在蒙古族宫廷和民间广为流传。1948

  • 像览蹄

    邓至羌国王。白水羌人。※像舒治之后。北魏永平二年(509),邓至国遣使朝献,魏宣武帝以其为邓至国世子,封邓至王。

  • 完颜永升

    ?—1213金大臣。亦名允升,本名斜不出,一名鹤寿。女真族。完颜氏。金世宗子。大定十一年(1171),封徐王,进封虞王。二十六年(1186),加开府仪同三司。翌年,判吏部尚书,授山东西路按必出虎必剌猛

  • 萨班

    萨迦班智达的简称。藏传佛教萨斯迦教派第四祖公哥监藏(即衮噶坚赞)(1182—1251)的尊称。班弥怛,亦作班智达,为印度人对精通佛学“五明”诸高僧大德之尊称,《大唐西域记》释《五明》称:“一曰声明,释

  • 盘头髻

    清代至民国时满族中年以上妇女的一种传统发式。一称盘盘髻儿。主要流行于东北、北方地区。其发式、梳发于脑顶或偏脑后,挽发二三匝,盘成一髻,髻心隆起,中贯以簪,故名。民国后,逐渐改为盘于脑后,直至剪发。

  • 耶律佛顶

    辽末降金将领。契丹族。天祚帝时,官永兴宫使。时辽王朝内外交困,东北女真迅速强大,深入辽地。天庆六年(1116),为抗御女真,受任监军,从都元帅耶律淳招募“怨军”,后怨军溃。继为显州路都统,在沈州(今辽

  • 儋州

    州名。唐武德五年(622),析珠崖郡地置。治所在义伦,辖义伦、昌化、感恩、富罗县地。天宝元年(742),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儋州。宋熙宁六年(1073),改为昌化军。南宋绍兴六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