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寺院。亦称“普光寺”。在甘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青海东科尔寺属寺之一。为肃南著名的格鲁派寺院。相传此寺马蹄殿青石板上有马蹄印迹,故名。系藏族部落马蹄十四族所建,并由十四族供养。全寺包括金塔寺、千佛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位于今山西灵丘西北15公里觉山寺中。建于辽道宗大安五年(1089)。现寺内建筑为清代所构,唯是塔为契丹时代遗物。至今保存完好。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辽塔典型式样。塔下有方形及八
我国许多民族信奉的神之一。今内蒙古阿荣旗地区鄂温克人旧时也供祭。偶像为一大二小的3个女人,悬挂在※“仙人柱”内,位在※敖教勒神(祖先神)之下,其他神之上。小孩得麻疹时祭祀,祈祷其保佑平安。
鲜卑部落名。亦作纥豆陵氏,或误作纯突邻部。原称没鹿回部,窦姓。游牧于意辛山(在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一带,首领称“大人”、“长帅”。与纥奚部世同部落。北魏始祖拓跋力微初立时(220),因败于西部,曾投
西汉越人地方官员。番禺南越人。为人刚直,有谋略。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被交趾剌史罗宏举为都尉。不久迁任南海郡丞。后擢日南太守。从政期间,除弊兴利,厚生惠民,“民夷怀之”。卒后葬于马鞍山后。
清咸同年间贵州侗族农民起义首领。贵州天柱县坝平人。侗族。秀才出身。咸丰十一年(1861),响应太平天国在坝平发动起义,众至万人。攻皮厦,因清军及当地土豪联合镇压,坝平陷,率军至梁上、巴野(今三穗县属)
亦称契汗、唾契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鲜卑之一支。初为部落名,后以为氏。居罗川(今青海湖东),与罗川北之鲜卑乙弗部相近,风俗也同,其地多狼。早在南凉秃发乌孤继立前,即臣属于秃发鲜卑。南朝刘宋永初二年(西
见“慕容暐”(2436页)。
苗族民歌。盛传于贵州东南地区。内容丰富,包括“亲”的含义、由来及如何结亲,神与神结亲,人类结亲等内容。关于人类结亲的过程、演变经历,可连续唱述几天几夜不重复。歌辞还反映了“杂乱婚”(群婚)、“姑舅婚”
突厥文碑铭。又作苾伽可汗碑。1889年俄国雅德林采夫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湖畔发现。今碑仍存原地。碑身以大理石制成,上刻突厥文和汉文两种碑文。碑石已断为4块。其形制与※阙特勤碑完全相同。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