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金子常

金子常

1902—1961

伊斯兰学者、阿拉伯文书法家。字国彝。山东济南市西关人。回族。幼随祖父金士毅在新疆乌鲁木齐,攻读阿拉伯文经典及汉文。1928年赴上海,就读于伊斯兰师范学校。得著名阿訇达浦生之教诲和关怀,被派往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留学。曾赴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获“哈只”名号。又曾至也门,寻访哲赫林耶道统原旨。抗日战争时期回国,在济南主持清真道堂教务。抗战胜利后,赴新疆,继承祖业,任乌鲁木齐清真南大寺教长。曾支持包尔汉等人起义。后受宁夏金积堡道堂之命,至北京昌平县任清真寺教长,并在此兴办回民小学,提倡新式教育。解放后,在兰州参加土地改革。1956年,应马重雍之召,赴天水北道阜合子清真寺任教长。精通伊斯兰教义及阿拉伯文,擅长阿拉伯文书法。著作甚丰。有用阿拉伯文撰写的《埃及留学记》、《朝觐记》、《沙特阿拉伯访问记》,用汉文撰写的《在去埃及的道路上》、《古兰读法》、 《归真要道心录基(或为“实”)录》、《伊斯兰教育计划纲要》、《哲合林耶道统史》等。

猜你喜欢

  • 监氏城

    见“蓝市城”(2316页)。

  • 李显祖

    1633—1675清朝将领。朝鲜族。李氏。汉军正黄旗人。陕西提督李思忠第三子。父死袭爵。清世祖赐名塞白理,授二等侍卫、甲喇额真。康熙(1662—1722)初,授随征江南左路总兵官。五年(1666),迁

  • 渤海

    唐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国名(国外有人说是高句丽建立的国家),也是族名(一说只是国名)。亦作渤海国或渤海靺鞨。《盛京通志》称,海之傍山者为渤,“辽地”依山环海,因以为国名。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创立。隋

  • 哈不慎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永谢布万户喀喇沁部领主。又称来三兀儿。孛儿只斤氏。※巴尔斯博罗特济农孙,※昆都力哈第三子。驻牧于张家口东北边外大沙、三间房,与左翼察哈尔部为邻,拥兵数万。隆庆五年(1571),明蒙达成封贡

  • 白玉

    地名。原名麻陇。东连瞻对,东南接义敦县,南界巴安县,西以金沙江与同普界。历为德格辖地。明洪武六年(1373),封土舍降德为麻陇千户,驻扎大吉官寨。宣统元年(1909),改土归流,改为县,隶巴安。

  • 石砫安抚司

    见“石砫宣慰司”(457页)。

  • 脱脱哈

    ?—1320元朝大臣。又译脱忒哈、秃秃合、秃忒哈、秃土哈。蒙古阿儿剌氏。广平王※玉昔帖木儿第三子。袭广平王爵。延祐六年(1319),由御史中丞进御史大夫。七年正月,仁宗卒,奉皇太后答己旨,与中书右丞相

  • 秃巴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唐代称都波。其居地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与乞儿吉思、撼合纳等部相邻。以狩猎经济为主,冬季“跨木马逐猎”。成吉思汗二年(1207),为术

  • 乌孙部

    清代哈萨克大(乌拉)玉兹分支部落名。又译卫逊鄂拓克。18—19世纪主要分布于伊犁河流域等地。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附清朝。先民即汉代乌孙,为大玉兹的主体部落。据学者考证,今哈萨克语中的“比”(bi

  • 京旗

    清代驻守北京的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的俗称。共为24旗,原称24固山。顺治元年(1644),从征入关的八旗官兵,先后集中于都城北京,以紫禁城为中心,分旗镇守四方,据五行(即水、火、木、金、土)相胜传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