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兴喇嘛

阿兴喇嘛

?—1636

明代至蒙古传教的第一位格鲁派(黄教)藏僧。本名锡喇布,藏文史籍作佐格阿升喇嘛,蒙文史籍又作阿哩克喇嘛。出身于安多地方的萨木鲁家族。索南嘉措(第三世达赖喇嘛)母近亲,故称阿兴喇嘛(意为舅喇嘛)。出家后曾在西藏哲蚌寺学经,精通佛经、教法和戒律。与索南嘉措关系甚密,属格鲁派僧人。学成后,离藏云游至山西五台山。隆庆五年(1571,一作万历元年,1573),膺格鲁派之命,越长城至蒙古右翼土默特部,居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北面的察罕哈达,长期向俺答汗等传教,鼓动俺答汗建立八思巴和忽必烈式的“经教之朝”,皈依黄教,迎请索南嘉措至蒙古传教,深受俺答汗崇信。万历六年(1578),在其斡旋下,俺答汗率右翼三万户领主至青海仰华寺会见索南嘉措,皈依黄教,开创了蒙藏关系的新纪元。以在蒙古首倡黄教之功,受封为“额齐格喇嘛”(意指蒙古喇嘛之父,明代汉籍译作“哀乞盖”)。约17世纪初,至巴林、喀喇沁等地传教。崇祯二年(1629),应后金皇太极之请至盛京。后返蒙古地方,居盛京西之巴克山,被称为巴克山满珠锡里胡土克图。又迁居今库伦旗,其地始名满珠锡里库伦。崇祯九年(1636)八月十五日圆寂,年逾80。诸弟子遵嘱葬之于巴克山。

猜你喜欢

  • 甘珠尔

    藏文大藏经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藏语音译,“甘”意为“佛语”或“佛的教训”;“珠尔”意为“翻译”。总意为“佛语部”或“佛教诫部”,直译为“一切佛经的译文”,又称“正藏”,通称“经部”。内容主要为佛释迦牟

  • 元武宗实录

    书名。元官修。50卷。起大德十一年(1307)五月,迄至大四年(1311)正月。附《事目》7卷,《制诰录》3卷。翰林学士程钜夫、元明善、杨载等人负责撰修。始修年月不详。《元史·程钜夫传》有钜夫曾于皇庆

  • 阿史那忠孝

    唐朝突厥族将领。※阿史那昕子。天宝元年(742),随父赴突骑施平息内乱,至俱兰城(原苏联中亚江布尔东卢戈沃伊附近),父被突骑施首领莫贺达干攻杀后,与母交河公主李氏返归长安(今陕西西安),授左领军卫员外

  • 闸撒

    契丹语称谓。为对一种地方机构的称呼。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是为宫卫下辖的一级组织。有三宫设此机构,计辽太宗※永兴宫7、承天皇太后※崇德宫5、孝文皇太弟耶律隆庆※敦

  • 祭天金人

    匈奴祭祀用偶像。其俗敬天,无一事不归之于天,单于自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击败西域诸强族也称“以天之福”。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韦昭语:“作金人以为祭天主。”又引崔浩云:“胡祭以金人为主,今俘图金人是也

  • 章拉则

    参见“拉孜”(1366页)。

  • 花园教育学校

    解放前新疆奇台县乌孜别克族学校名。乌孜别克语又称“古丽鲜玛力甫”。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主要教授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除以乌孜别克语授课外,还讲授汉语。为当地少数民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和促进各族

  • 苏龙

    珞巴族部落名。自称“布瑞”,藏族称之为“丁珞”。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南面的喜马拉雅山区。传说其祖先与崩如、巴依、玛雅、阿帕塔尼和纳等部落的祖先为兄弟。有阴垛、姑佑、石鲫、石觉、布更、布耶、嘎恨、嘎得

  • 顺阳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延祐七年(1320),仁宗次子兀都思不花由安王降封。

  • 达木蒙古

    指驻牧达木之蒙古部落。亦称达木蒙古八旗。原属青海恰克图部,固始汗据青海后,曾将部分军队驻扎于此。五世达赖喇嘛时,青海蒙古王丹津,带领蒙古官兵赴藏护卫,留500余户于藏北达木驻牧,属固始汗管辖,挑人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