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的高级官僚机构。据说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朝建立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长, 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汉初改为相国,西汉末年又改称大司徒。太尉为全国军事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高级长官,主监察,兼管重要文书图籍。西汉时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递补。东汉以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刘秀以西汉后期大臣专政为戒,因此“政不任下,虽设三公,事归台阁”。实权操于官位较低的尚书台。唐宋沿袭东汉旧称,但三公并无实际职务。明清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为大臣的最高荣衔。九卿是中央政府各行政机构的总称,亦为秦朝所创立。秦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奉常,汉改称太常,司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汉改称光禄勋,负责守卫宫殿门户。卫尉,负责掌管宫门警卫,主南军。太仆,掌管皇室车马。廷尉,汉景帝时改为大理,掌刑罚,为全国最高的司法官。典客,汉景帝改为大行令,武帝又改为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汉平帝时改为宗伯,掌管宗室亲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改为大农令,武帝又改称大司农,主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的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魏晋以后由尚书主管各部行政,九卿只管一部分事务,职任较轻。明以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卿为九卿。清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司、宗人府、銮仪卫为九卿。

猜你喜欢

  • 昭王南征

    周昭王对楚国的征伐。周王室视楚国如同蛮夷,导致周楚间关系的恶化。周昭王十六年和十九年两次大规模亲征楚国。传说第二次出征渡过汉水时,昭王乘坐当地船夫进献的用胶液粘结的船,船至中流解体,昭王及随从的祭公俱

  • 江北大营

    1853年3月(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分兵渡江占领重镇扬州。清钦差大臣琦善率直隶、陕西、黑龙江马步各军进至扬州城下扎营,是为江北大营。扎营之初,兵员万人左右。帮办江北军务雷以諴为解决军需困难,

  • 广州同文馆

    见“广方言馆”。

  • 张仪误楚

    战国时秦相张仪欺骗楚怀王,拆散齐楚联盟的事件。战国时,齐、楚二国为了对抗强秦,曾结成联盟。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想要讨伐齐国,忧虑齐、楚的联盟,于是宣称张仪免去秦的相位,派张仪入楚,劝

  • 张海起义

    北宋仁宗时今陕、豫、鄂三省交界处农民起义。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夏,陕西大旱,饥民达二、三百万。八月,张海、郭貌(邈)山,党君子、范三、李宗等人,聚众千余人起义于商州(今陕西商县)。随后即转战于陕

  • 洪宪帝制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却被中外反动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所篡夺。野心家袁世凯并不满足于民国总统的地位,妄图君临天下,开创“袁家王朝”,在中国复辟帝制。袁登上总统宝座后,打击革命势力,建

  • 汪精卫刺杀载沣事件

    汪精卫,原名兆铭,广东番禺人,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批驳改良派的论战中,曾起过积极作用,颇受孙中山信任,成为同盟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同盟会领导的反清起义屡遭失败,汪精卫对武装

  • 太平公主专权

    太平公主以诛杀韦氏,拥戴睿宗有功,恃功自傲,大树私人势力,朝廷重臣,多出其门。睿宗昏懦,甘心听任太平公主摆弄。太平公主势力膨胀与太子李隆基发生了激烈冲突。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太平公主与益州(治今

  • 曹州之战

    1865年 (同治四年)捻军围歼清军僧格林沁部的战役。天京陷落后,捻军与太平军结合,共推遵王赖文光为统率,坚持反清斗争。5月18日(四月二十四日)捻军在山东曹州(今荷泽)西北高楼寨集中精锐设伏,诱僧军

  • 中美天津条约

    原称《中美和好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乘英法联军攻陷天津之机,胁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18日(咸丰八年五月初八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签订于天津海光寺。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