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弼德院

弼德院

清末官署名。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仿行宪政成立责任内阁,为总揽国政的最高机关,但又恐其职权过重,另设弼德院,规定“该院权限与内阁相为维系”,名为“用备顾问”,实则以为制约。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顾问大臣三十二人,均由特简。弼德院甫告成立,清朝即亡,实际上并未起任何作用。1917年反动军阀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宣布恢复清制,曾再设弼德院,以徐世昌为院长,康有为为副院长。张勋复辟昙花一现,弼德院也随之消亡。

猜你喜欢

  • 镇抚司

    官署名。属锦衣卫,分南北二部。南镇抚司只理“本卫刑名及军匠”,北镇抚司专理诏狱。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增铸北司印信,一切刑狱都直接向皇帝请示报告,锦衣卫长官不得过问。镇抚司官小权重,用法严刻,为

  • 上海华新纱厂反日斗争

    上海华新纱厂被暗中出售给日本资本家, 日经理决定减裁工人,引起工人不满。1905年4月25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承买该厂的日本经理及承买该厂的中间人耶松船厂外籍职员两人至该厂,愤怒的工人将中间

  • 俸钞

    参见“科差”。

  • 赵充国治羌

    羌人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汉朝时,以种落为单位,逐水草而居,主要分布于今西北地区。时而臣服于汉,时而与匈奴联兵攻劫汉朝边郡。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赵充国善骑射,通兵法,熟悉匈奴与羌人情况,汉宣帝

  • 检籍

    南齐时对户籍的整顿。东晋、刘宋以来,许多富裕农民和庶族地主,常买通官府, 窜改户籍,以逃避赋役,致使国家编户数量减少,影响财政和力役来源。南齐立国后,大规模进行检籍,即检校户籍。政府以元嘉二十七年(公

  • 大明律

    明代重要法典。吴王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杨宪、刘基、陶安等二十人为议律官,拟定《大明律》,十二月,书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这是最早议拟的《大明

  • 山东机器局

    清末山东创办的军事工厂。1875年(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奏准创办于济南北郊泺口。调委徐建寅为总办,薛福辰为会办。创办经费约三十万两左右。1877年(光绪三年)正式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火药、铜帽、拉火

  • 间岛协约

    见“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 中美续修条约

    美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排斥华工的条约。1879年(光绪五年)美国卸任总统格兰忒利用调停中日关于琉球问题的时机,迫使清政府答应对华工赴美可以“改章办理”。1880年11月17日(光绪六年十月十五日)美国驻

  • 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的政治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之法”。所谓“尽地力之教”,即鼓励农民“治田勤谨”, 积极生产。所谓“平籴之法”, 即丰年时,由官府以平价收购粮食;荒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