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经略
四卷。明潘季驯撰。作者生卒年代及事迹见前《潘司空奏疏》条。万历初年,黄河在高家堰决口,淮、扬、高宝之地全部被淹。潘季驯建议筑堤防,疏淤塞,论水势之强弱,复黄河之故道,条上六事,受到朝廷的肯定。《两河经略》所载即为当时他相度南北两河的奏疏,其中规度形势,利弊分明,足以见当时治理黄淮施工之次第。书前有图,末附书一通。《两河经略》又名《宸断大工录》,与潘季驯晚年所作《河防一览》都是他27年治河经验的总结,有裨实用,可与舆图相参证。有《四库全书》本。
四卷。明潘季驯撰。作者生卒年代及事迹见前《潘司空奏疏》条。万历初年,黄河在高家堰决口,淮、扬、高宝之地全部被淹。潘季驯建议筑堤防,疏淤塞,论水势之强弱,复黄河之故道,条上六事,受到朝廷的肯定。《两河经略》所载即为当时他相度南北两河的奏疏,其中规度形势,利弊分明,足以见当时治理黄淮施工之次第。书前有图,末附书一通。《两河经略》又名《宸断大工录》,与潘季驯晚年所作《河防一览》都是他27年治河经验的总结,有裨实用,可与舆图相参证。有《四库全书》本。
八卷。宋陈傅良(详见《春秋后传》)撰。是书上溯周代乡遂之法,及春秋、秦汉至唐宋以来历代军事制度靡不涉及,而于有宋一代尤为至详。举凡统军指挥、将帅职权、军队编制、兵员征募、训练教阅、纪律号令、武器装备等
十卷。清任启运(1670-1744)撰。任启运字翼圣,江苏宜兴人。雍正癸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乾隆时曾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讲学士、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三礼馆副总裁。其学宗朱熹而所著以礼学为多。此书系其六十
十四卷。清虞楷撰。虞楷字孝思,号蓼园,里籍不详。书无序跋,也不知道作于何时。中述《周易折中》,称圣祖仁皇帝庙号,所以应为雍正、乾隆时人。其次序采用古本,大旨也主图书,而认为先天寓理于数,后天因数以阐理
八卷。清唐炯(1829-1909)撰。唐炯,字鄂生,晚号成山老人,成山(今贵州遵义)人。举人出身。咸丰六年署四川南溪知县。曾镇压反清义军,进攻太平军。光绪九年官云南巡抚。中法战争时逃脱,被革职逮问,遣
三十卷。清陈维崧(1625-1682)撰。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十余岁已有文名,吴伟业称他是“江左凤凰”。入清后补为诸生,但长期未得到官职。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
二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黄氏认为《难经》著于《素问》之后,《灵枢》之前。故其中所引经文有今本所不载之内容,况旧本多有舛误,于是取《难经》逐文逐段加以诠注,多所更定。又以《素问》、《灵枢》
四卷。清叶方蔼(1682-?)撰。叶方蔼,字干吉,号訒庵。昆山(今江苏昆山)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加礼部尚书衔。卒谥文敏。叶方蔼得官入朝后,就因文章得到顺治皇帝的赏
无卷数。明雷乐编。雷乐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嘉靖间由贡生任广州训导。该书《明史·艺文志》没有著录,朱氏《经义考》也不记载。该书所据为宋代吴仁杰本,说是费直传下来的。书首列沿革一篇,历载前儒古易之式,
一卷。清姚凯元(生卒年不详)撰。凯元字子湘,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姚文田之孙。《说文问》附刻于《说文校议》之后,是严可均与姚文田同撰《说文校议》时撮录疑惑难解之字而成编,凡四十六条。凯元便仿薛传均为钱
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