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附余

二十四卷。明方广(生卒年不详)撰。方广字约之,号古庵,休宁(今属安徽)人。方氏初习儒,后因母病误治身亡,愤而学医。曾游于河南洛阳,旅居陈留等地,以医术闻名中原。其学术以朱震亨为宗。因见程用光校订朱震亨的《丹溪心法》一书,每证之后赘列“附录”,并与朱氏理论有矛盾之处,且详于法而略于方,故删繁就简,重加编撰,削去“附录”,去讹存正,且博采诸家之方论附于各门之后,历时五年,于嘉靖十五年(1536)撰成此书。全书约六十余万字。书中依《丹溪心法》之序,有增入者以“新增”二字加以区别。卷首一卷,载有《丹溪本草衍义补遗》及十二经见证、丹溪论、河间风热湿燥寒论、诊家枢要、十二经脉歌等内容,后附“古庵药鉴”,以明药性、脉理、病机、治法、经络。卷一至卷二十四,依次分为外感、内伤、风、寒、暑、湿、湿热、痰、痰热、火、风热、燥、郁、寒郁、火郁、湿郁、积、虚损、妇人、小儿、杂治二十一门。每门下详列诸证,共一百余种。每证首列丹溪之正法、正方,继附诸医家之论,以明晰病之源流、治疗之方法;其次论述脉理,以崔真人《脉诀举要》为主、以明八纲。后附诸方,择取《和剂局方》、《济生拔萃》、《伤寒论》诸书中之方,分门别类,以补丹溪书中之不足。对丹溪论述病证、方药欠明者,附以己见,以“广案”二字加以区别。此书虽为补充《丹溪心法》而撰,但见解确有高出朱氏之处,集诸家之长,附以己见,有独到之处。论述简明扼要,清晰流畅。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亦为研究朱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有嘉靖十五年(1536)刊本,光绪二十五年(1899)古越徐氏印行石印本,1920年浙绍墨润堂石印本。

猜你喜欢

  • 逃禅词

    一卷。宋扬无咎撰。扬无咎字补之,一字震百,号易亭,自号逃禅老人,清江(今江苏青江)人,幼时聪颖,因父逝,痛不欲生,杜门隐居七十余年。喜画墨梅,历代推重。著有《谭经录》、《三易卦位图说》、《唐风诸选》等

  • 邃古记

    八卷。明朱谋撰。谋事迹详见《周易通》。是书所记,始于盘古,迄于有虞,提纲纪事,而杂引诸书以为目,叙述简略,多荒诞之说,不足作为信史,谋一生著述颇丰,多至一百余种,但今不尽传。

  • 九经图

    清杨魁植(生卒年不详)撰,其子文源(详见《根黄集》)增订。魁植字辉斗,长泰(今福建漳州)人。此书包括信州学官石刻《六经图》(《易》、《书》、《诗》、《礼记》、《周礼》),再把《春秋》按三传分而为三,加

  • 泰西水法

    六卷。意大利熊三拔(1575-1620)撰。熊三拔,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厉三十四年(1606)来中国传教。曾跟从在华耶稣会士领袖利玛窦学习汉语,并帮助徐光启等翻译行星说,制造一些取水蓄水器等

  • 诗经精华汇钞

    二十八卷。清陆锡璞辑。锡璞龙川(今广东省龙川县)人。此书奉《诗经传说汇纂》与《诗义折中》为准绳。其自序云:学者案头所存,多系坊间浅俗解本,《集传》外,类无甚精义。其矜言博涉者,又徒趋汉学,曼衍支离,於

  • 群经补证

    十八卷。清桂文灿纂。桂文灿生平见《经学博采录》。是书无序言和凡例,共《易》有十条、《书》有十三条、《诗》有二十八条、《周礼》十三条、《仪礼》二条、《小戴记》二十四条、《春秋左传》一百四十条、《公羊传》

  • 石鼓论语问答

    三卷。南宋戴溪(?-约1215)撰。戴溪字肖望,人称岷隐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别头省试”第一,官至兵部侍郎。曾奉太子赵询之命类编《易》、《诗》、《书》、《春秋》、《论语

  • 质疑录

    一卷。明张介宾(详见《类经》)撰。此书成于明天启四年(1624),为张氏晚年之作,旨在纠正前人之偏执谬误。作者主张偏于温补,故重在正刘完素、张元素、朱震亨诸家偏于寒凉攻伐之失。书中之论凡四十余条,刻析

  • 中西学门径书

    七种,十卷。清梁启超(1873-1929)撰辑。梁启超字任公,广东新会人。丛书收其自撰《时务学堂学约》五卷、《读春秋界说》一卷、《幼学通议》一卷、《读孟子界说》一卷、《读西学书法》一卷,以及康有为《长

  • 续方言疏证

    二卷。清沈龄撰。龄字与九,江苏江都县人。监生。是编刘岳云跋云:凡一义而有数文,一物而有数名,大半由于方言。方言之不同尤多由于方音,五方气禀有刚柔清浊之殊,因之言语有缓气、急气、缓舌、急舌、长言、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