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列子

列子

八卷。相传战国时列御寇(生卒年不详)撰。列御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后人尊称为列子、或称为子列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与伯昏瞀人有半师半友之交。又据本书《黄帝篇》称“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庄子·列御寇》关于列子事迹多有记述。《吕氏春秋·不二》中,也有“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子贵清、子列子贵虚”等赞语,说明或有列子其人。其言行及著述被后人集成《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冲虚至德真经》。战国时期,学派并起,百家争鸣,道、儒、墨、法等家,尤为活跃。列子学说,究其要旨,属于道家。由于历史久远,已难见《列子》一书原貌。《汉书·艺文志》曾著录《列子》八卷,是经汉代刘向等人整理、校定而成,其中有列御寇门人弟子之作也不足为怪。但其书也已亡佚。今所见《列子》八卷,是经晋人张湛整理注释后所传。此书前有汉代刘向校书序言,讲述校定此书过程及其旨意。又有晋张湛《列子注序》,称此书原为其先人得之于亲属王氏家,又因避乱,散失大部,仅存《杨朱》、《说符》、《目录》等三卷,后来又于扬州刺史家得四卷,于赵季子家寻回原失的六卷,“参校有无,始得全备”。使其书卷数与《汉志》所载相同,内含《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又引诸子言论阐述有无、生死变化之道。张湛称此书大略是“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张湛集全此书又为之作注,并使其与佛经相参合,未免有失其书原旨。但也使其书得全又流传于世,其功仍不可没。唐代学者殷敬慎曾为此书作释文,虽然与张湛注文相混淆,但对后世研究《列子》多有方便。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宋代学者又加入至德二字,称为《冲虚至德真经》,为道家重要典籍之一。后世学者对此书真伪多有异议,但书中所述典故,常为学者引证。其中“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夸父追日”等,流传广泛,几乎老少皆知,其影响深远,显而可见。现存清《四库全书》本、《二十二子》本等。

猜你喜欢

  • 订俗文

    十九卷。清郝懿行(1757-1825)撰。懿行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今属山东省)人。是书大量辑录了符合封建道德,维护宗法制度的清规戒律及对子女教诲、训导的言行。有《郝氏遗书》本,《清史稿艺文志补编

  • 倚香阁诗钞

    一卷。清俞镜秋(1858-1899)撰。俞镜秋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同知俞子芗之女,陕藩李有棻之妻。此书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石印巾箱本,书前有其女婿唐庚所作序言。有宋育仁为之题诗。共收诗二十七首

  • 礼经笺

    十七卷。清王闿运(详见《周易说》)撰。是书《丧服》第十一行王氏笺下,有“代丰学”三字,因此,“笺曰”外往往有“学曰”,大概是其子说。此书前后没有序和跋。本书有时能够恰当地辨驳郑说。认为《士昏》席于北方

  • 隶书正讹

    二卷。明吴元满撰。参见《六书正义》。是编系专辨隶楷形音训诂差误之作。据吴氏自序说:明隆庆间,南都太常卿邢一凤,仿戴侗《六书故》目录,依偏旁考订文字讹谬,撰《同文正要》一书,有资于后学。惜其未能锓版,广

  • 从龙谱

    无卷数。原本题为锡山华公李泽长编集,估计为明代人所作,书中多引用丘浚之语。此书在各家书目中皆不著录,前无序例,大概是钞撮宋元通鉴纲目,续编而成。该书首载谱系图,称南北宋赵氏谱系,并将西夏元昊的谱系与宋

  • 天山草堂存稿

    八卷。明何维柏(约1550前后在世)撰。何维柏,字乔仲,南海(今广东佛山)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历授监察御史,坐劾严嵩,廷杖除名,隆庆初(1567)复官,累迁吏部左右侍郎。又因忤

  • 西村先生集

    二十八卷。明史鉴(1434-1496)撰。史鉴,字明古,江苏吴江人。学者称之为西村先生。少受知于徐武功,与吴文定、沈启南为友,攻史学,于古今治乱之端,指掌论说,咸中肯綮,而不屑以求一试。成化中,三原王

  • 合刻五家言

    无卷数。明钟惺(1574-1624)撰。钟惺,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万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他和谭元春为竟陵派的创始者,在文学创作中主张“抒写性灵”,反对模拟古人,和公安派有共同

  • 覆瓿集

    七卷。《附录》一卷。明朱同(约1398前后在世)撰。朱同,字大同,白号紫阳山樵,又号朱陈村民,安徽休宁人。生卒年不详。翰林学士升之子,《明史》附见升传末。著有《覆瓿集》。是集末有范檩跋,称洪武中以人材

  • 新建县志

    ①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周宪修,赵日逸等纂。杨周宪,字觉山,河北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康熙十九年(1680)任新建知县,同年即创刻此志并刊印。全书三十卷,首一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