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一卷(六艺堂自刻本)。清丁晏(1794-1876)撰。丁晏字俭卿,号拓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经学家,著有《颐志斋丛书》。关于北宋汴学二体石经,据南宋王应麟《玉海》载:“至和二年三月,国子监王洙言,国子监刊立石经,至今一十五年,止刊《孝经》毕,《尚书》《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余经权罢。”由此观之,则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之事,当在庆历初年(1041年)。《玉海》又载:“嘉祐三年五月,王洙荐大理丞杨南仲,石经有劳,赐出身。六年二月,国子监言,草泽章友直篆石经毕,诏补试将作监主簿。五月以同篆石经殿中丞张次立於堂除。”可见宋二体石经是毕工於嘉祐六年。清儒如顾炎武、万斯同、朱彝尊、杭世骏虽尝论及,但都未见到,说明此石经亡佚已久。丁晏从淮安书肆得见墨拓残破石经一束,为篆书一行,楷书一行,即此汴学石经,亟购以归,粘缀为四大册,纸墨极旧,认为是元以前的拓本,为汴学石经之仅存者,洵足珍贵。丁晏认为,《宋史》及《玉海》所载的仁宗石经无《孟子》,而此本残石有之,足补史籍之缺。唐开成石经及《经典释文》俱无《孟子》,北宋石经以《孟子》列於经,是表彰孟子。按,关于北宋石经中究竟有无《孟子》,似难肯定。考周密《癸辛杂识》云:“汴学即昔时太学旧址,九经石板,堆积如山。”既曰“九经”,则《孟子》自当包括在内,与丁氏此书合。但据桂馥《历代石经略》引李师《圣记》曰:“惟汴梁旧有六经《论语》《孝经》石本,乃近代辟雍之所树者。陵谷变迁,修而复毁,其残缺漫剥者,盖不啻十之五六。今参政公也先帖木儿,一见而病之,慨然以完复为己任,不数月而复还旧观。奈何《孟子》七篇犹阙遗焉。公习读四书,而明於大义者也,亟欲增置,而期会拘迫,有司请为后图”。由此看来,则汴学石经原无《孟子》。所以《宋史》、《玉海》皆未提及。况依《宋史·艺文志》,《孟子》尚在子类。两相考究,似尚难衷一是。

猜你喜欢

  • 柳州府志

    四十卷首一卷,清王锦修,吴光升纂。王锦,字纲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任广西右江道。吴光升,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六年(1741)举人,候选知县。旧

  • 敖氏伤寒金镜录

    见《伤寒金镜录》。

  • 夏检讨年谱

    一卷。清夏味堂(1745-1825)辑。味堂,江苏高邮人,乾隆举人,系谱主之孙。谱主夏之蓉(1697-1784),字芙裳,号醴谷,又号半舫老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广东、湖

  • 孝经通义

    一卷。清华玉淳(生卒年不详)撰。华玉淳,详见《禹贡约义》条。该书成于雍正十二年(1734)。该书认为《孝经》首尾通贯,不必分经与传。其间字句删削,遵从朱熹《孝经刊误》。简文错误,则遵从吴澄的考定。

  • 王右丞集笺注

    二十八卷。《附录》二卷。唐王维(699-759)撰,清赵殿成(1683-1756)笺注。赵殿成字武韩,一作松谷,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平详见《画学秘诀》辞目。王维集旧有顾起经分类注本,但诗注不及文。

  • 颐奄心言

    一卷。清乔大凯(详见《周易观澜》)撰。本书是大凯笔记,内容多为辩论词句,但甚为拘泥,缺乏变通拓展。

  • 雪交亭集

    三册。明高宇泰撰。宇泰字元发,改字虞尊,别字隐学,浙江鄞县人,官至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明亡后曾参与通海之役,被捕旋释。张肯堂翁洲寓所,交雪亭有一树一梅东西相接,宇泰爱之,遂以之为其文集之名。该文集为明末

  • 风满楼帖

    四卷。清叶梦龙编。叶梦龙字云谷,富于收藏。此帖取清代诸贤法书,以小楷为多。第一卷成亲王,朱竹垞、程周量、王阮亭、梁药亭、姜西溟、王蒲衣、何义门八家。第二卷汪退谷、陈匏庐、陈香泉、查声山、徐坛长五家。第

  • 读易一隅

    二卷。清管干珍撰。干珍字阳复,号松厓,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乾隆进士,官至漕运总督,《阳湖志》“干珍”作“干贞”。此书分为上下两卷,不按章句,泛论概要,以箴规人事。每节归宿不是“圣王经纶天下之根本”

  • 塞语

    一卷。明尹耕撰。尹耕有《南泰纪略》已著录(详史部·杂史类)。此书作于嘉靖庚戌(1550),所言皆为捍御塞北之术,故曰《塞语》。主要内容为:边情、形势、城塞、乘塞、出塞、抽丁、官军户、练习、保马、民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