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华严经游意

华严经游意

一卷。唐代释吉藏(549-623)撰。吉藏,俗姓安,本西域安息人。祖世避仇居南海,住交广(今越南、广西)一带,后迁居金陵(今南京),吉藏生于金陵。童年时,其父引他见真谛,遂赐名吉藏。吉藏七岁(一说十三岁)从法朗出家,十四岁从法朗受学《百论》。其一生博学多识,历受陈、隋、唐三代王室尊崇。唐代设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务,吉藏被选为十人之一。他学问高深,有纵达论宗,颇怀简略之能。但由于恃才傲物,生活不拘细节,时而招人非议。并显得不善于处众,平生主要事迹有三:第一,奉佛弘教。吉藏自十九岁开始为众复述《百论》,受到好评。移住会稽秦望山嘉祥寺后,更是刻意弘传佛法,遂有“嘉祥大师”(《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104页)之称。隋开皇最后几年,在扬州建置了四个道场,吉藏以盛名被邀入慧日道场。开皇十九年(599),随杨广来到长安。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邀吉藏为论主,在他家举行集长安名士六十余人的辩论会。僧粲与吉藏对论,往复四十余回合,吉藏大获全胜。第二,从事著述。吉藏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他的著述共有四十余种,其中有的已散失,有的真伪尚未判定。现存的有二十六部,即:《华严经游意》一卷,《净名玄论》八卷,《维摩经游意》(即“维摩经义疏”卷首玄义)一卷,《维摩经义疏》六卷,《维摩经略疏》五卷,《胜鬘经宝窟》六卷,《金光明经疏》一卷、《无量寿经疏》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弥勒经游意》一卷,《大品经游意》一卷,《大品经义疏》十卷(卷二阙)《金刚经义疏》四卷,《仁王经疏》六卷,《法华经玄论》十卷,《法华经游意》一卷。《法华经义疏》十二卷,《法华经统略》六卷,《涅槃经游意》一卷,《三论玄义》一卷,《中观论疏》十卷,《百论疏》三卷,《十二门论疏》三卷,《法华论疏》三卷,《二谛章》三卷,《大乘玄论》五卷。第三,教授弟子。吉藏新传言教佛法,曾讲三论、《法华》《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经论,造就了许多门下高足。如慧远,智拔,智凯(同名的两人),智命,硕法师,慧灌等人。吉藏学有成就,受惠业师法朗。其一生学说有三变:最初承本师法朗学说,深究三论和《涅槃》,其次摄取天台宗《法华玄义》,再次倾全力阐扬三论,树立了自己的宗要。即他集“古三论”教义之大成,创了自己的三论学说,被称为“新三论”。《华严经游意》的主要内容有:是卷初开化主,化处教门徒众四门,然后别明。初明化主中,又据此四门破南人定执舍那释迦是一,北人定执舍那释迦是异,而申舍那释迦非一非异之旨。二明化处中,引什法师及影生睿师净士义,辨一质异见中。破成论师、地论师及异三论师解。又破绍隆哲师不思义一一名正性义。第三明教门中,谓二佛一教所谓因果法门也。阐明二佛同明因果,但各有差别,以此差别作为判经依据。指明初舍那能化依正二果,谓十佛国土,即依果;十佛世界海即正果。而不明能化因,次十信十地等五位是所化因,大小相海是所化果。果又按前世,现世,来世加以具体阐述。《华严经游意》的长处是:第一,文中处处皆用四句例以申宗破执,多引师说。使之有理有据,可识其文,会其意。第二,以三论宗义以释华严,此为唯一之作。亦可谓独开途径。这就为释华严经义打开了知识大门。第三,第二门为最详,约过此卷之一半。这就抓住了释经的根本,有助《华严经》的弘扬。故此卷为习三论宗之人所不可废。《华严经游意》的不足之处是,没有释第四徒众门,可能是残佚不全所致,而第三门,文恐亦未竟也。吉藏的著述,自隋唐以来先后流入朝鲜和日本,曾被广泛研究和翻译刻版。影响所及远远超过宗教本身。吉藏作为唐代高僧,早已名扬海内外。该书常见的版本是续藏经本。

猜你喜欢

  • 旴江集

    三十七卷。《年谱》一卷。《外集》三卷。宋李觏(1009-1059)撰。李觏,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皇祐初(1060),因其俊辩能文,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升直讲。嘉祐中(1060),

  • 四书图表就正

    一卷。清赵敬襄撰。敬襄字竹冈,江西奉新(今江西奉新)人。官至吏部主事,曾主讲广东端溪书院。是书即在书院时刊行,有十图三表,分别为辰居星共图、日月系天图、井地图、千乘图、军旅图、春秋列国舆图、性习相近远

  • 鹤溪文稿

    不分卷。清王鸣韶(1732-1788)撰。王鸣韶初名廷谔,字鹗起,以有田在太仓之鹤溪,又号鹤溪子。钱大昕《潜研堂集·鹤溪子墓志铭》称其眉目如画,举止有名家风度,漂染家学;又称其侍二亲甚谨,而学日益进。

  • 重修两淮盐法志

    一百六十卷。清王定安等撰。见《求关斋弟子记》条。是书前有两江总督魏光熹序,具言编纂经过。以下卷一至卷十为王制,内分子目为制诏、德音、圣制、功令,卷十一、十二为沿革,内分子目历代淮鹾才略上下,卷十三至二

  • 平滩纪略

    六卷。清李凌汉编。李凌汉,又名李本忠,湖北汉阳人。其祖贸易川江,溺毙而尸未获。父覆舟遇救,母闻耗仰药。凌汉抱先人之隐痛,悲行旅之多艰,矢愿他日有力,必凿尽诸滩而已。其后商业发达,遂偿夙志。于嘉庆十年(

  • 清端集

    八卷。清陈瑸(1656-1718)。陈瑸,海康(今广东省海康县)人,字文焕,号眉川,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浙闽总督。陈瑸为官清廉卓绝,康熙皇帝对他有“苦行老僧”之誉。陈瑸曾说“贪取一钱,即与百

  • 尚书通考

    ① 十卷。元黄镇成撰。黄镇成字元镇,邵武(今属福建省)人。《四库全书》著录本书时,所录的是采进本,卷首没有雷机的序;卷一“而明白坦”以下,脱去两页。乾隆年间建宁徐氏重刻本书时,在重刻本序中谈到“选拔陈

  • 三家诗补遗

    不分卷。清代阮元(1764-1849)撰。阮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曾任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衔。本书补的是宋代王应麟《诗考》之遗。与在本书之前的范家祥《三家诗拾遗》各有详略。其后

  • 归闲述梦

    一卷。明赵璜撰。璜字廷实,号西峰,安福(今属江西)人。生卒不详。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卒谥庄敏。该书是一部自传性质的著作,主要记载作者居官时的事迹。卷首有自序一篇和诗数首,辞彩朴俚。

  • 历代史论二编

    十卷,明张溥(1602-1641)撰。张溥太仓(今属江苏)人,初字乾度,改字天如,号西铭。嗜学成癖,所读书必手抄七遍,名读书处为“七录斋”。崇祯(1628-1644)时举进士,官授庶吉士。崇祯初,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