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函书约存

周易函书约存

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清胡煦(1655-1736)撰。胡煦字晓沧,号紫弦,河南光山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曾任《周易折中》分纂,又与修《卜筮精蕴》、《卜筮汇义》。此书原本一百八十卷。其中诠释经文者四十九卷。冠以《原图》八卷,用以解释伏羲之《易》。《原卦》三卷,用以解释文王之《易》。《原爻》三卷,用解周公之《易》。又取先儒论说,集为《原古》三十六卷,称为“首传”。共九十卷,作为《周易函书》正集。另有《函书约》三卷,《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篝灯约旨》十卷,共十九卷,作为别集。别集先已刊板。正集因为卷帙浩繁,难以刻写,便取诠释经文之四十九卷,约为十八卷,取名为《函书约注》。又取《首传》五十卷,约为十六卷,附以《续约旨》二卷,共十八卷,刊刻印行,取名为“续集”。均为胡煦手订。其“正集”原本,胡煦门人李学裕想为其校刊,携其稿去,恰学裕病卒,便散佚。其后“别集”“续集”板一并漫漶不清,其子季堂重新校订。因为正集没有刊行,续集之名也无所缘起,况且“续集”之《原图》、《原卦》、《原爻》、《原古》便是删节取自“正集”要语,非别有所增,不可把它视为续集,而别集内的函书约三卷,亦即“正集”之《原图》、《原卦》、《原爻》撮其大义,更不可附入别集,遂以“续集”编为十五卷,取函书约三卷弁首,共十八卷,名为“约存”。大概因为正集已散佚,其要义仅存于此。又以《续约旨》二卷,按《篝灯约旨》原目,分别附在各篇之内,合为《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仍作为别集,其释经文十八卷,仍名为“约注”。共为五十二卷。此书说《易》大体斟酌于汉学与宋学之间,与朱熹《本义》颇有异同。收入《四库全书》,有乾隆癸巳胡氏刊本、康熙雍正间葆璞堂初刻本。

猜你喜欢

  • 明诗综

    一百卷。清朱彝尊(1629-1709)编。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舫,晚称小长庐钓鱼师。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辞,与修《明史》。长于考证,工古文、诗词。诗与王士祯并称“南北两大宗”,词

  • 清续修国子监志

    八十二卷。清文庆等奉敕修。文庆(?-1856),姓费莫氏,字孔修,满洲镶红旗人。道光进士,后任兵部尚书,咸丰朝官至军机大臣。该书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初奉敕纂修,至十四年七月修成,共分为十二

  • 中庸古本述注

    一卷。清姜国伊(详见《大学古本述注》)撰。该书首有自序,又有序例。依《家语》子思子作《中庸》四十七篇,而改章为篇。首篇挈其纲领,述孔子言共十篇。明道费隐共十一篇。前五篇言人事,次三篇言鬼神,再次二篇言

  • 春秋指掌

    三十卷 前事 一卷 后事 一卷。清储欣、蒋景祁撰。储欣(1631-1706)字月人,江苏宜兴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明年会试下第,遂杜门著述;其为古文宗苏轼,并以制艺名重一时,门生多有达者。

  • 双珠记传奇

    二卷。明沈鲸撰。沈鲸事迹见《鲛绡记传奇》。此剧二卷,四十六出,演王楫故事。其梗概为:王楫奉母居于涿州,妻姓郭氏,子名九龄。曾与友陈献夫、孙纲同访袁天罡,天罡相之,言三人后皆显贵,而楫先有难,终必与献夫

  • 戴氏注论语

    二十卷。释文二卷 清戴望(1837-1873)撰。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经学家,著有《颜氏学记》、《管子校正》、《续明史》、《古文尚书说》等。望曾师从陈奂,专注于考据训诂,后才留意古人的微言大义。他与

  • 诸城县续志

    二十三卷。清刘光斗修,朱学海纂。刘光斗字错山,海城人,进士出身,道光八年(1828)任诸城县知县。朱学海,举人出身,富平人,候选知县,刘光斗掌诸城后,见邑志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宫懋让重修后,

  • 易学管见

    无卷数。明洪启初撰。启初字迩远,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兵部主事。该书用注疏本,大体采常见训诂以说义。但将《系辞》《说卦》各章都用首句标为章名,则非古式。《四库全书总目》据浙江吴玉

  • 顺德县志

    十六卷。清陈志仪修,胡定纂。陈志仪,安徽石埭(今安徽太平县)人,贡生,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胡定,广东顺德人,进士。顺德县,自明景泰初年由南海、新会划分出始设县,幅员广阔、山川秀丽、人丁兴旺、物

  • 国朝金文著录表补遗

    二卷。鲍鼎撰。鲍鼎。详见《铁云藏龟释文》条。民初王国维著有《宋代金文著录表》及《国朝金文著录表》。以后由于新出土古器不穷,有关金石文字著作也与日俱增。鲍鼎所著补遗二卷,系根据《西清古鉴》、《西清续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