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石经校文

唐石经校文

十卷(元尚居校刊本)。清严可均(1762-1843)撰。可均字景文,号铁桥,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研究文字音韵之学,著有《说文声类》《说文校议》及《铁桥漫稿》,并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唐石经立于唐开成二年,保存至今,是最完整的石经。它既不是汉魏六朝的旧本,也不是陆德明、孔颖达所据之本。研究经而不研究唐石经是不行的。至于唐石经的局限,则在于当时奉诏行事,未尽合古。《尚书》则信伪孔本,《礼记》则用玄宗改动过的《月令》。虽不足以明古,但匡今谬还是可以的。严氏此书,意在正今版本之误,析唐石经之非,祛顾炎武氏等之惑。凡石经的磨改处,旁增处、与今本互异处皆录出,并据注疏释文,旁稽史传及汉人所征引者,为之佐证,并把石台《孝经》附于后。又严氏认为近人治经好依《说文》改字,但经是用楷书书写的,完全用篆书来衡量是不行的,于是便斟酌於篆、隶之间,称为隶省、隶变、隶俗、隶借等等,至并非隶书所有者,乃不成字,称为不体。这尤其是值得取法的校例。不过书中所举石经也有漏夺,例如《尚书·吕刑》“官百族姓”,“百”磨改作“伯”。《诗·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軐”,监本“軐”作“轨”。《诗·衡门》“可以饥”,监本“”作“乐”,“广”似是以后加刻的。《礼记·王制》“千里之内以为御”,“千”磨改作“十”。《礼记·丧服小记》“适归不为姑后者”,“姑”磨改作“舅”。《左传·哀公十一年》“然则正乎”“正”磨改作“止”。《尔雅》“伻,使也。”“伻”磨改作“抨”。当然这只是少数遗漏,无伤全书的大体。

猜你喜欢

  • 抱经堂藏书志

    六十四卷。清沈德寿撰。沈德寿,字药庵,浙江慈溪人,少即嗜书。此志仿照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广泛搜罗宋元明旧版,对清代善本也有收录。卷一至十四经、卷十五至三十一史、卷三十二至

  • 中州全韵

    一卷,明范善溱撰。范善溱字昆白,少居疁城(今江苏嘉定),长游姑苏(今江苏苏州市),或许来过北方。大概是明末人。《中州全韵》有燃藜居士序,云:“昔周宪王作南北曲百阕,脍炙人口:李献吉诗云:‘齐唱宪王新乐

  • 土官底簿

    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有是书跋,只称钞于海盐郑氏,亦未言作者为何人。本书专记明朝嘉靖以前各省土司之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

  • 四书闲笔讲义

    四卷。无名氏撰。是书卷一为《大学》、《中庸》,卷二至三为《论语》,卷四为《孟子》。就四书中指一句、一节或一章,以俗语说之。理所不能达者,设譬以达之。有甚切者,也有泛滥而不当者。说“天命之谓性”句最详,

  • 元卞管勾集

    见《司牧马经痊骥通元论》。

  • 希姓补

    五卷。清单隆周(生卒年不详)撰。单隆周字昌其。明代杨慎曾撰《希姓》二卷。单隆周感到杨慎所撰仍有缺误,因此撰而补之。承《希姓》的体例仍以四声编次。每韵先列《希姓》原编,再列补入的人姓以及订正考误。

  • 续纂淮关统志

    十四卷。清元成纂修。元成,曾督理淮宿海三关税务。是书首列原序十一篇、图考七幅。卷一为纶音,附以仪注,卷二曰建置,卷三曰川原,卷四曰乡镇,卷五曰关口,卷六曰今甲、卷七曰则例,卷八曰题名,卷九曰公署,卷十

  • 隋书

    八十五卷,魏征等撰。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藁城、晋县一带)人,唐初名相、著名历史学家。隋末,武阳郡丞元宝藏响应李密起兵,召魏征为典书记。魏征归李密,仍掌文翰。李密兵败,魏征

  • 名迹录

    六卷 附录一卷。明朱珪编撰。朱珪,明初崑山(今属江苏)人,字伯盛。珪善篆籀,工于刻印,又工于摹勒石刻。《名迹录》是他生平所刻的汇集。汉代碑刻,多不载撰写人、书写人和刻工的名字。自魏受禅碑载有邯郸淳撰文

  • 易互

    六卷。清杨陆荣撰。杨陆荣字采南,青浦人。此书卷一是卦互,比如乾坤两卦互相反对即是。卷二是爻互,比如小畜、大有、大畜、需、大壮、夬、泰卦之下卦都是三画,阳爻则相互,姤、同人、履、遁、讼、无妄、否卦之上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