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墨薮

墨薮

二卷。附《法帖释文刊误》一卷。旧本题唐韦续(生卒年及里贯不详)撰。《墨薮》辑录前人论书之语,共二十一篇。所列篇目皆不列撰录者姓名,有的还加以删削,令后人难以深察。《墨薮》分上、下两卷。上卷共录十篇:“五十六种书”第一,“九品书”第二,“书品优劣”第三,“续书品”第四,“梁武帝书评”第五,“书论”第六,“论篆”第七,“用笔法并口诀”第八,“用笔阵图法”第九,“笔阵图十二章”第十;下卷辑录十一篇:“张长史十二意笔法”第十一,“王逸少笔势传”第十二,“虞世南笔髓论”第十三,“王逸少笔势图”第十四,“笔意”第十五,“晋卫恒等书势”第十六,“劝学”第十七,“贞观论”第十八,“书诀”第十九,“徐氏书记”第二十,“唐朝书法”第二十一。其中上卷第一篇之“五十六种书”中,韦续详细辑录了始自太昊“文字生”之后的五十六种书体:龙书(太昊庖牺氏作)、八穗书(炎帝神农氏作)、篆书(黄帝史苍颉作)、云书(黄帝时因卿云作)、鸾凤书(少昊金天氏作)、科斗书(有云颛项高阳氏作)、仙人形书(帝喾高辛氏作)、龟书(帝尧陶唐氏作)、钟鼎书(夏后氏作)、倒韭书(殷汤时仙人务光作)、虎书(周文王史史佚作)、鸟书(周文王时作)、鱼书(周时作)、填书(周之媒氏作)、大篆书(周宣王时史籀作)、复篆书(史籀作)、殳书、小篆(周时作)、仙人篆(李斯据之改为篆形)、麒麟书、转宿书(象莲花未开之形)、虫书(鲁秋胡妻浣蚕作)、传信鸟迹(六国时作)、细篆(李斯作)、小篆(李斯作)、刻符书、古隶书(秦程邈作)、徒隶书(程邈作,即今正书)、署书(汉萧何作)、蒿书(晋卫瑾、索靖善之,即行草)、气候书(汉文帝时司马长卿作)、芝英书、灵芝书、金错书、尚方大篆、鹤头书、偃波书、蚊脚书、垂露篆(汉章帝时曹喜作)、悬针篆(曹喜作)、章草书、飞白书、一笔书(张芝作)、八分书(王次仲作)、五蛇书、行书、散录(卫恒作)、龙爪书(晋王右军作)、蒿及行隶书、八体书、草书、虎爪书、鬼书、外国胡书、天竺书、花书。每一种书体皆或述其作者,或述其成因,扼要简明。第二篇“九品书”中,以古已有之的上、中、下三品中各分上、中、下三等凡九等录能书之人及能书之体;第三篇之“书品优劣”则以生动、形象、简炼之语评书家特色,凡四十人;第四篇“续书品”以三品九等共录八十人;第十篇录王右军之“笔阵图十二章”,指创意章、启心章、视形章、点说章、处戈章、健壮章、教悟章、观形章、开要章、节度章、察论章、譬成章。关于《墨薮》具体篇章数目,历来说法不一:《文献通考》载之十卷,《郑氏书目》只五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曰十八篇,又二十一篇。对于其作者则俱未标明。其后又附宋参知政事陈与义所撰《法帖音释刊误》一卷。此乃明代程荣校刊时所附。《墨薮》全书编辑杂乱,缺乏章法,旧文漫无条理,然所录之文,亦不乏精深见解,故多为后代论书法者所本。是书有《唐宋丛书》本、明程荣刊本、《格致丛书》本、《八千卷楼》有钞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一卷及《丛书集成汇编》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龙溪全集

    二十卷。明王畿(1498-1583)撰。王畿,字汝中,号龙溪,山阴(今属浙江绍兴)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武选司郎中。受业于王守仁之门。著有《樗全集》、《龙溪全集》、《龙溪语录》。是集为其子应斌、应吉所

  • 氏族笺释

    八卷。清熊峻运(生卒年不详)撰。熊峻运字在湄,新建(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本书取百家姓氏,以文义别为纂次。共四百六十八姓,每姓各缀以四六俪语。

  • 还冤志

    三卷。北齐颜之推(见《颜氏家训》)撰。历代史志均有著录。《崇文总目》小说家作《还冤志》三卷,《文献通考》、《直斋书录解题》作《北齐还冤志》,殆因旧本之首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遂误以冠于书名之上。《太

  • 脾胃论

    三卷。金李杲(详见《内外伤辨惑论》)撰。此书编撰于宋淳佑九年(1249),是李氏创导的脾胃论学说的代表作。上卷医论八篇: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肺之脾胃虚论、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治方、用药宜禁论、

  • 易一贯

    六卷。清吕调阳撰。吕调阳,彭县人。此书卷首为图说,除收入河图洛书等旧图之外,又收入自创的“则图画卦”、“则书定位”、“范围昼夜出入”、“分至朔望生生”诸图。卷一至卷四为上下经,卷五为系辞以下诸传。他认

  • 陵阳集

    四卷。宋韩驹(?-1135)撰。韩驹,字子苍,蜀仙井监(今四川仁寿县)人。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累除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绍兴中,知江州。卒于抚州。韩驹学原出苏辙、苏轼。吕本中作《江西宗派图

  • 灵华馆丛稿

    五卷。清陶宪曾(生卒年不详)撰。陶宪曾字伯成,一字梅先,安化(今甘肃庆阳)人。补弟子员,以入赀得国子监典籍,加五品衔。二十七岁而卒。此书主要考订经史典籍,以校勘辑佚为主,兼及音韵训诂等。体例依照王念孙

  • 写本春秋穀梁传集解

    一卷。晋范宁撰,唐朝人写本。该本在清光绪年间于敦煌出土。起于庄公十九年,止于闵公二年,前面脱数行,后题“春秋穀梁庄公第三、闵公第四”,合为一卷。又后题“龙朔三年(663)三月十九日书吏高义写”,又记用

  • 楼溪集

    三十六卷。明崔廷槐(约1526年前后在世)撰。廷槐字公祧。山东平度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四川佥事。据考,廷槐为官期间,所到之处,以兴文教、敦气节为目标,鼎力

  • 经学历史

    不分卷。清皮锡瑞(详见《经学通论》)撰。此书较系统地阐述了经学发展的历史。分为“经学开辟时代”、“经学流传时代”、“经学昌明时代”、“经学极盛时代”、“经学中衰时代”、“经学分立时代”、“经学统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