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御批通鉴纲目

御批通鉴纲目

五十九卷,通鉴纲目前编一卷,外纪一卷,举要三卷,通鉴纲目续编二十九卷,以上诸书都是由清圣祖玄烨御批,吏部侍郎宋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校刊颁行的。《通鉴纲目》一书是朱熹因司马光《资治通鉴》以作纲目,但他本人只手定了凡例一卷,其纲皆门人依凡例而修,其目则为赵师渊所撰。尔后尹起莘、刘友益等人又为之疏通义旨,到明弘治年间莆田黄仲昭取诸家之书,散入各条之中,遂成通行本,但以上诸家,均事崇朱子,只是循文敷衍。至明末张自勋作《纲目续麟》,才开始以春秋旧法纠正其书义例之伪。又有芮长恤作《纲目拾遗》,以通鉴原文辨删节之失。各家所见,聚讼不已,于是清圣祖玄烨依陈仁锡刊本亲加评定,厘正群言,折衷归一,乃有《御批通鉴纲目》一书。此外金履祥嫌刘恕的《通鉴外纪》失之嗜博好奇,乃搜采经传,上起帝尧,下迄周威烈王,作《通鉴前编》,又总括全书纲领,撰为《提要》,采上古轶闻,撰为《外纪》,陈仁锡刊印此书时,稍变其体例,改题曰《通鉴纲目前编》,与《纲目》合刊,此书亦蒙清圣祖玄烨御笔品题。明人商辂等作《通鉴纲目续编》,颇多舛漏,此书因被陈仁锡缀刊纲目之末,故亦得同邀御览,并示别裁。后至乾隆壬寅年(1782年),清高宗弘历又御笔题词,复召廷臣详加刊正其书,以协于至公,而求昭垂千古,成为读史之指南。有康熙间刊本。

猜你喜欢

  • 马端肃奏议

    十二卷。马文升撰。马文升(1426-1510),明河南钧州(今禹县)人。字负图,号三峰居士。景泰(1450-1457)进士。授御史,历任山西、湖广巡按,福建按察使。成化(1465-1487)初,巡抚陕

  • 论语述注

    十六卷。清王景贤撰。景贤字子希,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此书是述注《朱子集注》。程伊川曾称,十七八岁时读《论语》已通晓文义,读之愈久,愈觉意味深长。朱子也谦称《集注》“如秤上称来不高不低”。景贤即本此意

  • 簪花阁集

    一卷。清翁端恩撰。翁端恩,生卒年不详,字璇华,号纫卿,江苏常熟人,体仁阁大学生翁心存之次女,协办大学士翁同和之妹,编修、国子监司业归安钱振伦之继妻。清代诗人。此书包括作者平生所作古今体诗若干首,词若干

  • 越事备考案略

    二卷。清刘名誉编辑。刘名誉,广西桂林人。《越事备考》一书主要记载中法战争的情况,该书共十三卷,六册。其中包括谕旨一卷、奏议三卷、刍言六卷、案略二卷及愚说一卷,皆根据当时的官府邸钞及报纸等史料编写而成。

  • 鬲津草堂诗集

    不分卷。清田霡(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田霡,字子益,号乐园,又号香城居士,山东德州人,生卒年不详。田雯之弟。其兄弟皆有诗名。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生,授堂邑县教谕,因病未赴任。《鬲津草堂诗集

  • 同音字辨

    四卷。清刘维坊撰。维坊字言可,号乐山山人,勃海人。是书撰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北平徐沅澂参订。又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订。书前有贾植序,略云:刘子乐山嗜学博古,质朴无华,工篆刻,以铁笔为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三卷。唐代释慧净(生卒年不详)撰。慧净,俗姓房,常山真定(今河北省)人。家世儒宗,隋朝国子博士房徽远之子。十四岁入纪国寺出家为僧。慧净聪颖好学,志业宏远,受业念常高僧,学深智广,见闻惊异。因受季绪学士

  • 说文校定本

    二卷。清朱士端(生卒年不详)撰。士端原名效端,字铨甫,宝应(今属江苏)人。朱彬的从子,游高邮王念孙之门,学综群经,尤精小学,于《说文》用力最深。著作除本书外,尚有《说文形声疏证》、《宜禄堂收藏金石记》

  • 集古今佛道论衡

    四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是道宣晚年作品,唐龙朔元年(661)于京师西明寺实录至麟德元年(664)最后完成。自佛教传入以来,道教人士时有异议,

  • 范伯子全集

    三十一卷。清范当世(1854-1905)撰。范当世,初名铸,字桐生。后易名为当世,字无错,号肯堂,又号伯子。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当世少有才名,补诸生。然屡试不第。张裕钊客江宁凤池书院,当世偕同里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