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三百四十八卷,马端临撰。马端临(1254-约1324),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省)人,元代著名历史学家。父廷鸾,南宋度宗时为右相兼枢密使,因与贾似道不合去官,著有《读史旬编》,“始以备遗忘,授儿曹而已”。咸淳九年(1273),马端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南宋亡,隐居不仕。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前后,其父卒,始出为慈湖书院山长。大约与此同时,开始撰写该书。前后“用心二十余年”,“著为成书,名曰《文献通考》”。元仁宗延珰五年(1318),任柯山书院山长。弘文辅粹德真人王寿衍巡访至饶州乐平,见其所著之书,”凡于治道有关者,无不彪分汇列,井井有条”。(《文献通考抄白》)明年,王寿衍写了《进文献通考表》,连同“缮写成帙,校勘无差”的三百四十八卷并序目装订成六十八册,进献元仁宗。英宗至治二年(1322)刊印时,又请马端临带原稿亲自校勘。随后,以其为台州路学教授(秩正九品)。泰定帝元年(1324),全书刻成。马端临以纪传体“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却又是“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要“推寻”典章经制的“变通张驰之‘故’”,必须“融会错综,原始要终”。杜佑《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天宝末,“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但有“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的“遗憾”。(《文献通考自序》)马端临遂分《通典》的“食货”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等八个门类,将其“选举”分为选举、学校二个门类,“职官”一类因其旧,析其“礼”为郊社、宗庙、王礼三个门类,乐、兵、刑三个门类仍依《通典》,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改“州郡”为舆地、“边防”为四裔,共计分为二十四个门类。其帝系、封建两个门类,是直接承继了《唐会要》的分类。经籍、象纬、物异三个门类,则是因史志中的经籍、天文、灾异而分其类。各门类记事,起自上古,至于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其中,偶有涉及宁宗以后者。新增五个门类,则采摭诸书而成。其余十九个门类记事,天宝以前增益《通典》所未备,天宝至嘉定末则续而成之。书中叙事本之经史,参以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者,谓之“文”。其论事,先取当时臣僚奏议,次及近代诸儒评论,谓之“献”。马端临“己意”,则标以“按”字,以辨诸史之可疑,用论先儒之未当,即所谓“考”。其“文”、“献”、“考”,贯通因仍,使各门类及其中各部分的三者构成一个整体,因名其书为《文献通考》。全书编排,颇具特色。每一门类,依时代先后叙事,前有小序详其著述之成规,考订之新意。具体排印,叙事之文顶格,补充叙事则低一格,诸儒评论及其“按”语再低一格。其间,夹有小注。在评论中,有引“光公曰”者,即其父廷鸾之说,可见马端临的家学渊源。其“文”的部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罗,二是考订。网罗主要体现在补前史之缺上,《史记》的“世家”只记载了春秋十二诸侯和战国七雄,其它一些小国则无专篇记述,马端临“摭各国事实之可考者,仿世家之体例”,在“封建”这一门类中补写了七十余篇有关内容,叙“春秋列国传授本末事迹”。考订即其所说“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信”的依据,首先是来源可信。不同的记载,以原始记录为据。《资治通鉴》记唐玄宗天宝六载选举事,以李林甫干扰“遂无一人及第”,马端临则用《唐登科记》“是年进士二十三人”等记载证明了司马光的上述说法不可信。(《文献通考》卷二九《举士》)书中“献”的部分,主要是采录评论是非得失允当、可取者,也有一些考订典故的内容。“考”的部分,即其按语,再加上各门类小序及全书自序,贯穿古今,展示出马端临对历史进程的全面总结。全书分二十四个门类,囊括了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横剖面上勾画出当时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风貌。马端临以其“会通”的思想,将中古以前的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太古阶段自伏羲至尧舜,夏商周三代又为一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有“公天下之心”的阶段。秦以后的社会与秦以前的社会,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无“公天下之心”,另为一个阶段。社会的变化,受“势”的支配。“势”是一种必然,著此书就在于要求得“变通张驰之‘故’”。马端临认为,造成这种“势”有两大因素,一是“心”即有无“公天下之心”的“心”;二是“利”,即各主要社会集团的利益,它制约着典制、政策的制定。稽古以经邦,是马端临著书的直接出发点,强调“知时适变”,“反古实难”。同时,从多方面总结宋代衰亡的教训,如指出其“国用”方面的四弊,赋税职役的苛重,守内虚外与妥协苟且的恶果,等等。现今流传的该书最早刻本是,元泰定帝年间西湖书院刊刻本。明代以后,刻本颇多。正德年间,有“慎独斋”校正本。嘉靖年间,有司礼监刊本。清乾隆年间,有四库馆刊本、武英殿本。咸丰年间,有崇仁谢氏本。目前的通行本,是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的“十通”合刊本。《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两册,后附考证三卷。1986年,中华书局据以重新影印出版,并增编了目录,以便检索。

猜你喜欢

  • 易说存悔

    二卷。清汪宪撰。汪宪字千波,钱塘(浙江余抗)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官任刑部陕西司员外郎。此书大旨认为,学易是希望减少过失,而想减少过失,唯在知悔,悔存而凶吝渐消,可以日趋于吉。所以用“存悔”二

  • 保德州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清王克昌修,殷梦高纂。王克昌字燕及,号澹园,别号瀚渑,山东临淄县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经魁,三十年(1691)进士,三十八年(1699)授贵州贵定县知县。四十年(1701)调知

  • 尚絅堂诗

    五十二卷。《词集》二卷。《骈体文》二卷。清刘嗣绾(1762-1820)撰。刘嗣绾,字醇甫,号简之、芙初。阳湖(江苏武进)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时年五十岁。因母逝,哀痛成疾而

  • 张忠烈公年谱

    ①一卷。编者不详。谱主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官至兵部尚书。永历十三年(16

  • 养一斋诗话

    十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后选为安徽候补知县,未赴。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等。《养一斋诗话》是其论诗著作

  • 拳拳录

    二卷。清李衷灿(生卒年不详)撰。衷灿号梅村,含山(今属安徽省)人,曾从学鹿善继、孙奇逢等人,官拜荆门州知州。本书共两卷,分内、外两篇。内篇记其讲学言论,认为人心本有觉悟,是可以转迷为悟的,性是永远不变

  • 汉制考

    四卷。南宋王应麟(详见《周易郑康成注》)撰。王应麟认为《汉书》、《续汉书》等两汉史志对于汉代典章制度之细目多有疏略,乃博采诸家经注及《说文》诸书,详为笺释,以补其遗漏。包括《周礼》二卷,《仪礼》、《礼

  • 沅江县志

    三十卷,清唐古特修,戴安礼等纂。唐古特,曾任沅江县知县。戴安礼,曾任沅江县训导。沅志前代无从考,不知创自何时。清顺治初知县张时搜采故实,因故未竟。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顾智重新纂辑,始获成书。

  • 灵棋本章正经

    见《灵棋经》。

  • 书经直解

    十三卷。明张居正(1525~1582)撰。居正字叔大,又字时大,号太岳,谥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人。明政治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撰。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