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公羊传解诂

春秋公羊传解诂

十一卷。何休(129-182)撰。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据《后汉书·何休传》,何休“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善历算,尤好《公羊春秋》。曾以列卿子诏拜郎中,然非其所好,遂托病辞归,亦不仕于州郡。后为太傅陈蕃所辟,参与政事。及蕃败、罹党锢。覃思不窥门十七年,撰《春秋公羊解诂》,后世传为“何氏学”。何休一生著述很多,除此书外,还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等著作,还曾注《孝经》、《论语》。据《隋书·经籍》,还曾撰《春秋汉议》、《春秋议》两书。党禁解,何休辟为司徒。时君臣上表言何休道术深明,宣侍帷幄,但为佞臣所不悦,乃拜议郎。屡陈忠言,再迁谏议大夫。《公羊》于汉景帝时立于学官,两汉之世,以胡母子都、董仲舒为首的治《公羊春秋》者代有其人。何休因感“传《春秋》者非一,(《春秋》)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其势虽问不得不广,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纪也。是以治古学、贵文章者谓之俗儒。至使贾逵缘隙奋笔,以为《公羊》可夺,《左氏》可兴。”因此,何休“窃悲”之余,乃“略依胡母生条例,多得其正”,撰成此书。何休的《解诂》是解传不解经,应是当时经传异本而行之故。一般认为,《春秋》三传中,《左传》传事不传义,《公羊》、《穀梁》则传义不传事,大抵正确。《公羊》所传之“义”,西汉著名经学大师董仲舒总结为三统、十指、六科、五始等等,而核心是三统。《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时正白统,亲夏、故虞,绌唐谓之帝尧,以神农为赤帝。文王受命而王,应天变殷作周号。时正赤统,亲殷、故夏,绌虞谓之帝舜,以轩辕为黄帝,推神农以为九皇。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何休发展董仲舒之三统说,又创三世说。隐元年十二《经》“公子益师卒”,《传》云:“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休《解诂》云:“所见者,谓昭定哀,已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异辞者,见恩有厚薄、义有深浅……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哀乱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录大略小;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内离会书,外离会不书是也。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书外离会,小国有大夫……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用心尤深而详。故崇仁义、讥二名……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称。所以二百四十二年者,取法十二公,天数备足,著治法式。义因周道始坏,绝于惠隐之际。”《春秋》详近而略远,此本传闻与所闻所见不同之故,何氏则据礼而创三世之说,甚为妄诞。又曰谓《春秋》之所以有二百四十二年,恰好十二公,乃是为了使“天数备足”,此显然是受了谶纬学之影响,更为荒诞不经。除三世说外,何休还有三科九指、五始、六辅、二类、七等说。“隐公第一”下徐彦疏云:“问曰:《春秋说》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何氏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总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故何氏作《文谥例》云:“三科九旨者,新者、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指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徐彦又引何休《文谥例》云:“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七等者,州、国、氏、人、名、字、子是也;六辅者,公辅天子、卿辅公、大夫辅卿、士辅大夫、京师辅君、诸夏辅京师是也;二类者,人事与灾异是也。”《春秋公羊》学由西汉董仲舒发韧,到何休时才告成立。如果说董仲舒是《公羊》学的奠基者,何休就是汉代《公羊》学的集大成者。何休的《公羊》学虽曾遭到诸如郑玄、刘敞等人的批判,但却一直保持着《公羊》学的正统地位。特别是到了清代,常州学派的庄存与于众经中首推《公羊传》,撰《春秋正辞》,阐发《公羊传》及何休《解诂》之说。其后孔广森撰《公羊通义》,进一步阐发何氏之说,刘逢禄又著《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等书,发挥何氏之说。现存朱淳熙抚州公使库刻本、宋绍熙二年余仁仲万卷堂刻本、宋景德本、明隆庆本、明覆李元阳本、汪氏问礼堂仿宋绍熙刻本等。

猜你喜欢

  • 本草经

    见《神农本草经》。

  • 满文老档

    一百八十卷。清额尔德尼等奉敕撰。沈阳故宫崇谟阁,旧藏满文老档一百八十册,系借用蒙文字母拼写满语,使用时不加圈点,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用以书写文件、记录史事、整理档案(或称档册、档子)。该书所

  • 声谱

    二卷。清时庸劢撰。庸劢字时臣,单父(山东单县)人,生平不详。是书吴重憙序云庸劢专心音学,拟仿顾氏意,著《声学十书》。光绪十八年(1892年)先后刊成《声谱》、《声说》二种。书刻于河南,流传甚稀。其《声

  • 杂诫

    一卷。明方孝孺(1357-1402)撰。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正学,宁海(今浙江省宁海县)人,宋濂弟子,以文章、理学著名。建文中,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改文学博士。燕王篡位后,以不肯起草登极诏书被杀,凡

  • 蕉轩随录

    十二卷。清方浚师(生卒年不详)撰。,方浚师字子严,咸丰举人,官至永定河道。此书杂记一些遗闻琐事,还有一些经史考证、诗文评论方面的内容。全书每卷有目次,记载较为杂乱,书中观点反对清代学者黄宗羲、阎若璩、

  • 滨州志

    ①八卷,首一卷。清杨容盛修,杜等纂。杨容盛,吴县(今苏州)人,监生出身,康熙年间任滨州知州。《滨州州志》,明泰弘间有旧志二,一梓传,简编五六十页;一笔记,仅百页,极陋略。后皆散亡。万历十一年(1583

  • 屈骚指掌

    四卷。清胡文英(生卒年不详)撰。胡文英,字质余,号绳崖,武进(今江苏武进县)人。乾隆三十年(1765)贡生,官直隶高阳县知县。有《吴下方言考》,所著《屈骚指掌》为胡氏多年研究屈赋的专著。卷首有:王鸣盛

  • 尚书考灵曜

    一卷。本书原题阙名。所辑共十一条,其“地有四游”条、“五百载圣纪符”条、“日旁气白者为虹”条,都见《太平御览》所引;而“星为夏期”与“虚星秋候”两条,在《太平御览》中连而为一,此处分为两条;“五星若编

  • 客问

    一卷。明黄省曾(详见《西洋朝贡典录》条)撰。此书共一卷,十五则,体例采取客问己答的形式,篇幅较短。书中内容有牵强附会和错误之处,如“论解州盐池”条以及论“月星不借日光”等条。其论人事诸条,大多为愤时嫉

  • 九歌残石

    一卷。唐欧阳询(557-641)书。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书法家。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书法学王羲之、王献之,自成一家,称“欧体”,为唐初四大书家之一。有《九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