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湖北通志

湖北通志

①一百卷,首五卷,清吴熊光等修。吴熊光,安徽休宁人,官湖广总督。乾隆五十五年(1790),总督毕沅等延章学诚纂《湖北通志》,未及刊布。吴熊光复奏修之,书久未成,遂分遣幕友编辑,嘉庆九年(1804)成书,是湖北分修通志之始。嘉庆九年刻印,志首圣制,分十四类,为疆域、建置、政典、藩封、古迹、寺观、祥异、职官表、选举表、名宦、人物、艺文、金石、杂记,子目五十二。此志大体参用雍正旧志,雍正志系据康熙志附益,其目或增或并,总为三十三门,附见者十三门。是志以纲挈目,旧志各门,分括于总纲之内。乾隆之后,名流辈出,志体整齐划一,远过于康熙之时。故此志编次,大致相类,其中风俗物产,附于政典,祠庙陵墓,不入古迹。古迹之外,又专立寺观。其体例不无可议,新增仅金石一门,是当时修志之流派。唯此一省之通志,卷端无序例,其率尔成篇,可以概见。此志取材,不出于《一统志》各书,篇中舛讹,重复不一而足,故议者谓其率陋,不称佳构。皆因当时既不用章学诚原稿,编纂又不得其人。其修志职名纂修首署陈诗,陈诗原任工部虞衡司额外主事,蕲州知名士,实非陈诗手订,而借重其名。陈诗以此志非己撰,别成《湖北方域志》九十九卷,未刊行。此书有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② 一百七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禧撰。张仲炘,字次珊,江夏(今湖北武昌市)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官通政司参议。杨承禧,字致存,江夏(今武汉)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官四川候补道。《湖北通志》自嘉庆九年(1804)成书后,兵燹频仍,光绪初巡抚彭祖贤,据武昌柯逢时修志之议,设局续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初稿略成,共二百余卷。嗣后总督张之洞续之,因卒未竟。宣统三年(1910),柯逢时复主刊刻志稿。张仲炘正监督存古学堂兼领其事,因辛亥革命中止。民国四年(1915),张仲炘等始搜据旧稿类辑,十年(1921)刻书。此志续嘉庆《湖北通志》而作,共三经其稿。书虽成于民国十年,事迹止于宣统三年,其后事实,概不登载。书分十志,为舆地、建置、经政、学校、武备、祥异、艺文、金石、职官、人物,及杂记,子目五十七。本志大体参用嘉庆旧志,仍以纲挈目。嘉庆志疆域门,此志作舆地门。其藩封不列专类,古迹寺观附入舆地。学校、武备,也系经政之一。此志于经政之外,又于此二者各立专志。祥异为旧志所有,其后学术日新,既有杂记,当以附入。经政志中特创新政一门,艺文志中分列存目一项,凡此种种,皆其义例当商榷者。此书修历三次,编纂者数十人,发帑数十钜万金,延至民国成书,不能毕究义例,贯串事实。原有稿本,笔者如钱桂笙、姚晋圻、杨守敬等,皆一时绩学之士,故其搜采甚详,张仲炘等依类排比,增益其未备。民国以来,各省皆设局修志,而湖北独先告成。是书在近代地志中仍为难能之著。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猜你喜欢

  • 几何通解

    一卷。清梅文鼎(详见《历算全书》)撰。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经徐光启、利玛窦译出前六卷之后,立即引起了梅文鼎的兴趣,梅文鼎认为我国传统的勾股算术和由西洋传入的《几何原本》形式上虽不相同,但理论可以会通。

  • 政典汇编

    八卷。清王芝藻(生卒年不详)撰。王芝藻著有《大易疏义》。此书以“六曹”统天下之事。自周官开始,后世有的沿袭,有的变革,总的都不超出这个范围。取材大抵源于《通典》、《通考》二书。而元明之事则多采自王圻《

  • 滕王阁集

    十三卷。含《滕王阁续集》。清蔡士英(生卒年不详)编。蔡士英字伯彦,号魁吾,奉天(今沈阳市)人,降清,划为汉军正白旗。顺治间为江西巡抚。奏免瑞、袁二府浮粮,升漕运总督。卒谥襄敏。有《抚江集》、《督漕奏议

  • 韵府钩沈

    五卷。清雷浚辑。雷浚(1814-1893)字深之,一字广文,号寓楼,又号甘溪,江苏吴县人。通小学,精校雠。尚著《说文外编》、《说文引经例辨》等。是编以通俗韵书失收之字甚多,因用《古经解钩沉》、《小学钩

  • 大埔县志

    十二卷。清蔺涛纂修。蔺涛,号愚斋,河南阳武(河南原阳县)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乾隆七年(1742)任知县。明嘉靖间,县令吴思立创修县志,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县令宋嗣京四度复修。《宋志》修

  • 春秋穀梁传注义

    一卷。附《春秋徐氏音》一卷。晋徐邈(344-397)撰,清马国翰辑。徐邈字仙民,东晋著名经学家。原籍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西北),西晋末其祖父携家南渡,家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勤行励学,博涉经史,太元十

  • 屈子说志

    正文六卷。卷首《征录》一卷,末附宋玉《九辩》等。清陈远新(生卒年事迹不详)撰。陈远新,字日又,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清诸生,此书从乾隆十三年(1748)秋开始撰写,花了近一年时间,在“读《骚》于今三十

  • 毛诗订本

    七卷。清吴懋清(详见《毛诗复古录》)撰。此书成于道光癸卯(1831)年。时吴氏年已七十。卷首自序述其治诗大旨,经文则并列诸家,据《尔雅》以订其误,古通者听之,异义者存之,其序苟有一字可存则据古籍衍成之

  • 孟子辨证

    二卷。清谭沄撰。谭沄,湖南湘潭人。官郴州学正。是书首有沄自序,谓《孟子》一书,“先游齐后适梁”者系《史记》之误;以“魏惠成王为有后元年”者为《竹书纪年》之误;以“齐宣王移下十年”者为《资治通鉴》之误。

  • 仪礼约编

    三卷。清汪基撰。汪基有《周礼约编》,乙著录。书首汪氏自序称:“今世志学之士,鲜有刘原公、朱掌斋其人,则亦难以全书强之。为拣其什一,以资帖括,亦不得已焉。好古博雅之士,不以此自画,而进而求之,则是编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