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破邪论

破邪论

二卷。唐代释法琳(572-640)撰。法琳,俗姓陈,原籍颖川(治所在河南许昌)人,祖上仕隋,寓居襄阳。少年出家,游历金陵、楚郢(江陵)各地,广习儒释经书,博综词义。隋末,蓄发俗服入关,隐居青溪山鬼谷洞(在湖北远安县),精勤诵习,白昼钻研佛经,夜间披览俗典,学业大进,曾撰有《青溪山记》。他为了解道教的情况,还曾穿起黄巾道服与道士交往,自觉道教不如佛教。故唐武德年初(618),重归佛门,住济法寺。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原是返俗的道士),上废佛法奏事十一条,谓佛教“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唐高祖李渊征询沙门意见,法琳据理力陈,李渊闻言权衡利弊,将傅奕奏事置之一旁。然而,傅奕欲置佛教于死地,故意将奏事内容公开,诬称佛徒为“秃丁”、“胡鬼”,致使舆论对佛教大为不利,社会上鄙视歧视佛教徒之风抬头。为此佛教总持寺的普应撰《破邪论》二卷,居士李师政撰《内德论》、《正邪论》,广引佛教经论,破斥傅奕之说。而法琳认为佛教经论正是傅奕攻击的对象,纵然引用,岂能使其心服,于是自撰《破邪论》二卷。法琳行世之时,正值唐代佛道矛盾激烈之时,为了护教去邪,除撰有《破邪论》外,还著有《辩正论》。其他所作据沙门彦惊曾和道宣分别撰作的《法琳传》记载,还有《诗赋》、《碑志》、《赞颂》、《箴诫》、《记传》、《启论》、《三教系谱》、《释老宗源》共合三十卷,以及《表》、《章》、《诔》、《大乘教法》等共三十余卷。可惜这部分文集原本现已失传了。现只存有《破邪论》和《辩正论》二书。《破邪论》一书,约八千多字,引据孔子、老子推敬佛教等中国古代传说,用傅奕所信学说以破斥其谬见,此论问世后,虞世南特为写了一篇序文,风行一时。上卷,行文先列出傅奕武德四年四月二十日启,在每段引文下,加以箴弹;次列武德四年九月十二日法琳上秦王(李世民)启,再引傅奕上书十一事中第八事之文;最后,引道经师敬佛文,孔书称叹佛文,及自汉至元魏佛法通流大略。下卷,初摘录傅奕所上十一事文,然后每条详加辨解其诬妄所在。《破邪论》在当时护法持教,驳斥傅奕诬佛,正听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见载版本有扬州藏经院本。

猜你喜欢

  • 菩提达磨大师传

    一卷。金鹤仲(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撰。《菩提达磨大师传》一书,是佛教传记体之书。此传大体是抄撮《传灯录》、《正宗记》诸书,排比连贯而成。禅宗中有关菩提达磨之传说,可说是此传为最后一次结集。菩提达磨(

  • 校经室文集

    六卷。《补遗》一卷。清孙葆田(1840-1911)撰。孙葆田字佩南,山东荣成人。官合肥知县。其治狱精詧,不避权贵,亢直声闻天下。然又以文人兼循吏、勤撰著、重友朋名世。有《孟子编略》、《岁余偶录》等。此

  • 洞仙传

    一卷。宋无名氏撰。书中载录自元君而至姜伯真共七十七人传。其中含有徐福(秦始皇时人)、郭璞(晋人)、寇谦之(北魏人)、于吉(东汉人)等诸名神仙人物。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书目皆

  • 春秋见心

    不分卷。清蒋绍宗(详见《读诗知柄》)撰。绍宗字諟庐,长白(今山东邹平)人。嘉庆年间主讲梅城书院,道光初移官郴阳。所著有《读诗知柄》二卷、《礼记通解》二卷,与《春秋见心》合刻为《諟庐经说》行于世。该书即

  •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 姓氏谱纂

    七卷。旧本题明李日华(生卒年不详)撰。李日华著有《梅虚先生别录》。旧说本书所列姓氏,依《百家新笺》。《百家新笺》为黄周星所编,以“朱王万寿”为首句。黄周星崇祯十三年进士。《百家新笺》后有自跋,称书成于

  • 文选瀹注

    三十卷。明闵齐华编。闵齐华,浙江乌程(今吴县)人。生卒年不详。崇祯中以岁贡任沙河县知县。是书以六臣注本删削旧文,分系于各段之下。复采孙矿评语、列于上格。盖以批点制艺之法施之于古人著作。《四库全书总目》

  • 李大厓集

    二十卷。《附录》一卷。明李承箕(1452-1505)撰。李承箕,字世卿,自号大厓居士,嘉鱼(今湖北嘉鱼县)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其兄承芳,二人皆好学之士,时人称为“嘉鱼二李”,有名声。曾

  • 金管集

    一卷。清顾成天(约1722年前后在世)撰。顾成天字良哉,号小崖,上海(一作娄县)人。顾成天有《离骚解》(已著录)。成天所作诗二千余首,尝以质于蔡嵩。蔡嵩为摘其中有关世教者八十三首,抄为此集。该书《四库

  • 周易人事疏证

    十二卷。清章世臣撰。此书分正编八卷,续编四卷。宋代李光地、杨万里曾分别著《读易详说》、《诚斋易传》。对周易逐卦逐爻征引史事进行阐述。而于经义训诂、阴阳消长、易理原本则略而不说。章氏又承袭李杨著作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