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祁阳县志

祁阳县志

①八卷。李莳修,旷敏本纂。李莳,字环青,号七松,浙江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举人,曾任祁阳县知县。旷敏本,翰林院庶吉士。《祁阳县志》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共八卷。分为:卷一,舆图、星野、沿革、山川。卷二,疆域、学校。卷三,官署、祀典、赋役、积贮。卷四,物产、风俗、礼仪、秩官、名宦、寓贤、兵防。卷五,选举、人物。卷六,列女、寺观、浯溪。卷七至卷八,艺文、杂撰。此志卷首绘图明备,按图立说,令阅者了如指掌。其志山川,于水道能尽其源委,论邑中农民引江河诸流灌溉田亩之利病,于治本之道,调济之方,尤为透辟。又如学校、赋役记载皆极详赡。艺文搜采宏富,又能选择精审,较合志体,其中如宋岳飞之大营驿题,实为振兴忠义之作,垂诸献典,有裨于世道人心。浯溪不列山川,特编专志,亦为有理。楚山水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首浯溪。溪有次山中兴颂之作,颜鲁公摩崖之书,崖有镜石之异,世称三绝,为祁县独有之特胜,此志列专目叙之,洵为有识。② 二十四卷,首一卷。万在衡修,甘庆增纂。万在衡字半帆,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附贡,嘉庆十五年(1810)任祁阳县令。甘庆增字平川,广东人,曾任长沙县知县。《祁阳县志》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共二十四卷首一卷,此志续乾隆李莳志而作,仅搜采乾隆志以后事实所应纂列者,胥为附益,于原作之遗者补之,冗者裁之,伪者证之。其跻浯溪以次山川,俾从其类。以先养而后教,因置赋役、积贮于学校之前。学隆则礼乐兴,斯继之以典礼。秩祀化行则俗美,故风俗次之。民安而物阜,故物产又次之。冠职官于兵防,则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井然有序,符合志例。又如沿革之增注永昌县故址,山川之增玉盘、乌塘、双童、桂井之目,正七星、七姑混而为一之误,以及图说所论杂撰所引之殊风异俗概从删削,凡此种种皆堪称允当。诸旨小序,切于事实,文词简洁。而旧志小序亦汇刊于卷端,不没人善,则尤为可贵。③ 二十四卷,首一卷。陈玉祥、张正纪修,刘希关、周厚生纂。张正纪,汉军旗人,曾任祁阳县知县。刘希关,邑人,举人。周厚生,曾任户部主事。按祁县志,创自明代邑绅邓球。迄清康熙八年(1669)知县王颐肇修,因战乱未竟,十九年(1680)县令王霭始续成之。雍正十三年(1735)县令王式淳作续编,旋亦散佚。乾隆三十年(1765)县令李莳,嘉庆十七年(1812)县令万在衡先后两修,其书尚存。此志则为续万志之作。《祁阳县志》同治九年(1870)刻本。此志篇首所为图说,皆四言韵文,颇称典丽。各门诸志于万志以后故实搜采宏富,叙述甚详,足以信今传后。篇末皆缀按语,以质伪析疑,辨论明确,良为有识,非空谈充篇幅可比。然此志凡例简略残阙,仅存一页,甚为可惜。

猜你喜欢

  • 黄漳浦年谱

    一卷。清郑亦邹辑。亦邹字居仲,号白麓,福建海澄(今龙海)人。顺治十三年(1656年)举人,然淡于仕进,结庐白云山麓,为南屏文学社,结交学者,从事著述。著有《明季遂志录》、《明季辨误》等。此谱谱主为明末

  • 古山集

    四卷。明桂华(约1526年前后在世)撰。桂华,字子朴,湖南安仁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八年(1513)举人。大学士萼之兄。尝从胡居仁门人张正游,故所学颇为醇正。著有《古山集》。是为其诗文别集,共四卷。四库

  • 历代山泽征税计

    一卷。清彭宁求撰。宁求字文洽,号瞻庭,长洲(今广东番禺东)人,康熙壬戌进士,由编修历侍讲,官至左春坊左中允。本书为其代表作,罗列了历代山泽征税的各类政策,但凡列入史志者皆不录,且有不少疏漏。如加收海税

  • 刊定尚书古今文注

    二十卷。清丁宝桢(1820——1886年)刊定。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卒谥文诚,有《丁文诚公奏稿》等。此书卷首有丁宝桢自序,卷中题孙星衍撰注,大概是就孙星衍的《尚

  • 大明同文集

    五十卷。明田艺蘅(生卒年不详)撰。艺蘅字子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岁贡生官休宁县学训导,博学善属文,多闻好奇,世以比之杨慎。此书以形声字的声旁为部母编次而成,如“东”字为部母,以“栋”、“冻”之属

  • 张果阴符经注

    见《黄帝阴符经注》。

  • 玄应音义

    玄应《一切经音义》之简称。

  • 说文字原考略

    六卷。清吴照辑。参见《说文偏旁考》。是编辑于《说文偏旁考》后。卷首有段玉裁序、王鸣盛序及吴氏自序。卷一录《说文》、《玉篇》、释梦英之偏旁,附以张有《复古编》之“笔迹小异字”。卷二录《汗简》、《六书字原

  • 敦煌写本论语卷首

    一卷。魏何晏(190-249)撰。晏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魏著名玄学大师。官至尚书。著作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等。魏正始中,晏与孙邕、郑冲、曹义、荀等共集《论语》诸家训注,名为

  • 环溪诗话

    一卷。作者不详。此书旧本题吴沆著。本书实际并不是吴沆所自撰,是后人辑其论诗而成编。此书与一般以杂记文坛上的旧闻轶事为主的诗话著作不同,本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吴沆有关诗歌创作的心得和认识。还收录了吴沆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