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端敏奏议
十卷。胡世宁撰。胡世宁(1469-1530),字永清,号静庵,明代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弘治癸丑(1493)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上书极言时政缺失,与李承勋、魏校、余祜称“南都四君子”。迁江西副使,疏论宁王宸濠反状,系锦衣狱,后减死戍辽东,宸濠伏诛,起戍中。嘉靖(1572-1566)中,累拜兵部尚书,陈兵政十事,又上备边三事,与张璁、桂萼不协,以疾乞归,卒谥“端敏”。此奏议原有二十卷,后刊印时仅汰存其半。此本所录奏议,皆有裨于世务,并可与史传相参核。
十卷。胡世宁撰。胡世宁(1469-1530),字永清,号静庵,明代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弘治癸丑(1493)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上书极言时政缺失,与李承勋、魏校、余祜称“南都四君子”。迁江西副使,疏论宁王宸濠反状,系锦衣狱,后减死戍辽东,宸濠伏诛,起戍中。嘉靖(1572-1566)中,累拜兵部尚书,陈兵政十事,又上备边三事,与张璁、桂萼不协,以疾乞归,卒谥“端敏”。此奏议原有二十卷,后刊印时仅汰存其半。此本所录奏议,皆有裨于世务,并可与史传相参核。
一卷。清高秋月、曹同春(生卒年皆不详)撰。高秋月,字素蟾,金坛(今江苏金坛)人。著有《庄子释意》。曹同春,字孟序,亦金坛人。康熙年间例贡。《楚辞约注》乃曹同春依高秋月旧注,辨其音义而写成。卷首有曹氏康
不分卷。是书不著撰人名氏,亦无成书年代。原无汉名,现据《清朝通志》“六书略·案语注”得此书名。原书共三十七册,又有膳录精装本两部:一百零四函,七百二十册。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等奉敕编辑无圈点档案,皆
四卷。清吴季长编。季长里籍、生卒年均不详。据集前季长康熙三十六年(1697)自序,称:“少嗜俪体文,平生酷爱梁简文、江文通二家,以为开徐庾之先,莫有过于此者。”故随手录合成一集,为《延陵书塾合璧》。可
见《宣明论方》。
十七卷。《别集》二卷。清舒位(1765-1816)撰。舒位字立人,号铁云。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此后屡试进士不第,长年奔走四方,从军西南,游于戎幕。后来又设馆授徒,浪迹吴
一卷。王国维撰。作者生卒年代及事迹见《刘祁西使记校注》条。《黑鞑事略》一书,李文田曾著有札记,但王国维所作此书考证尤为精密。王国维认为《黑鞑事略》中双行小注,都是彭大雅自注;彭氏所云按只,与徐氏所云按
八卷。清赵冠卿、龙朝言修,潘肯堂等纂。赵冠卿字蔚堂,河北清丰县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五年(1879)任崞县知县。按崞志创修于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尹际可,其后万历间知县陆寿光及清乾隆二十一年邑令顾
十卷。宋朱元升(?-1275)撰,其子士可、士立补葺。朱元升字日华,号水簷,平阳(今浙江平阳)人,黼从子。嘉庆四年(1211年)武进士,官承节郎,差处州龙泉、遂昌、庆元县、建宁府松溪、政和县巡检。其子
一卷。明王应昌撰,王锬续成。应昌字亮之,嵊县(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万历元年(1573)举人。锬乃应昌子,字长颖,入清后官上海县知县,生卒亦不详。该书主要记叙历代理学源流,分开天第一组,承天第一宗,
不分卷。金张天锡撰。天锡字君用,号锦溪老人,河中(治河东,即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人。官至机察,善书。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张氏有《草书韵会》行于世,而公私书目及谢启昆《小学考》均未著录,盖久佚矣。《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