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贼情汇纂

贼情汇纂

十二卷。清张德坚等纂。张德坚,江苏甘泉(今江苏省江都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任湖北府经历县丞,曾国藩所设采编所总纂官,是对农民起义极端仇视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1853年前后,张德坚在湖北巡抚辕内充巡捕官,为了探听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内情,曾多方搜集各种情报,并常化装潜入太平军内部刺探军情,编辑成《贼情集要》一册。1854年张德坚以此书由刘蓉上于正忙于镇压太平军的曾国藩,得到曾的赏识,遂受札委与候选从九品顺天人邵彦烺、江苏上元人童生程奉璜等先后十六人,根据清军缴获的太平天国官书文卷,并多方采访搜剔,重新编纂有关太平天国情况的所谓“贼情”,作为清军镇压太平军作战时的查考。初设采编所于武昌,后又移至长沙,1855年书初成,其后又有陆续增订,书名《贼情汇纂》。张德坚等编纂《贼情汇纂》的目的是为了清军知己知彼,能悉太平军情,故于太平天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典制、文书、朝仪、人员等,叙述不厌求详。书中辑录了许多清军缴获的文件及其他战利品,于文告、印信、旗帜、服饰之类,又绘图系说,保存了许多太平天国的直接史料。《贼情汇纂》叙事起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秋,迄于咸丰五年(1855年)间,卷首为张德坚序,凡例之后附纂校官生衔名、纂书原案、采访姓名。卷一《遽贼姓名上·首逆事实》记洪秀全等八王事迹。卷二《遽贼姓名下·遽贼事实》记陈承瑢等侯、伯、国宗、丞相、检点、尚书、指挥等人姓名事迹。卷三《伪官制》列太平天国官制表,并述太平天国勋阶、陟降、朝内官、军中官、守士乡官、女官、科举、选材之制。卷四《伪军制上》分记太平军目、兵册、家册、阵法、营垒、土营情形。卷五《伪军制下》记太平军水营、旗帜、器械、营规之制及战术、侦察等手段。卷六《伪礼制》记太平天国宫室、印章、历法、朝仪、服饰、仪卫舆马、称呼、饮食。卷七《伪文告上》举太平天国诏旨、诰谕、诫谕、训谕、诲谕、札谕、照会、将凭、批示诸文式及其封套式样,并本章、禀奏、禀报、照会、敬禀、禀申、告示诸文式。卷八《伪文告下》记太平天国律法、条禁、举官执照、关凭、贡单、门牌、印据、船票、船牌、封条诸式及讳字、隐语、联句诸文字。卷九《贼教》略述太平天国印书十九种,并记太平天国礼拜仪式,犯戒刑罚,宣讲道理之事。卷十《贼粮》记太平天国经济制度,分贡献、“虏劫”、“科派”、船运、关榷、交易、口粮、仓库、铸钱等项。卷十一《贼数》考太平军官额、伍卒额数,及“老贼”、“新贼”、“掳人”、逃亡、童子兵、女官、女军各数。卷十二《杂载》采辑有关太平军传闻、述记之说,所据资料来源均予注明。书中辑录了大量的太平天国文献书籍,并能存其真实面貌。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其原始文献被清廷毁灭得留存下来的极少,《贼情汇纂》中辑录的文献,成为后人研究太平天国历史重要的原始资料。但书中也有一些污蔑造谣之事,且有不少误传之记。例如记洪秀全、冯云山、石达开皆误为桂平人,又谓洪秀全、杨秀清当时以护送烟土、洋货为生,均属讹误。《贼情汇纂》一书自太平天国亡后,多所毁亡,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清红丝栏抄本十二卷,卷一、卷二墨笔修改之处甚多,字体颇似曾国藩手书,有人认为此抄本或为曾氏所藏,类似原稿之清本。又有原杨度所藏山精舍本,记事止于咸丰六年(1856年),为增订之后的清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另一清传抄本,称为《洪杨类纂史略》,谓为无名氏著,是将张德坚序、凡例等删阙而成。另有别本或称《洪杨纪事》,亦为清传抄本。咸丰七年(1857年)文绵斋刻本,记首逆事实,遽贼事实、杂载,事迄于咸丰四年(1854年)冬,是据增订修改前更早的传抄本刻印的节本。1928年北平(北京)广业书社据谭延闿处《贼情汇纂》传抄本删节铅印本,改名《太平天国别史》,而内容较原书约存七分之一。1932年又有向达之山精舍影印本出版。1933年吴兴凌善清根据《洪杨纪事》,复搜群籍,厘订史例,而成《太平天国野史》二十卷,但书中内容取《洪杨纪事》之处即不注明,所补群籍亦未注出处,全书价值为之削色。1952年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种《太平天国》铅印标点本,是向达据北大图书馆清红丝栏抄本和南京国学图书馆藏山精舍影印本校勘出版的。铅印标点本后附编者《校勘记》,取各本所长,最为完善。

猜你喜欢

  • 王恭毅驳稿

    二卷。明王概(生卒年不详)撰。高铨编。王概,字同节,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明正统壬戌年(1442)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恭毅。王概曾为大理寺卿,在参与审判定案的过程中,他平反了许多错案。《王恭毅驳

  • 刘公旦先生死义记

    吴下逸民撰,不著姓氏,不可考。该书记明末清初长洲刘曙以吴胜兆故被株连,为清巡抚王国宝所获,械送南京,洪承畴百计诱降,终不屈,从容就义。仅九百余字。现存《荆驼逸史》本。

  • 三史同名录

    四十卷。清汪辉祖(1730-1807)撰。辉祖事迹见《元史本证》条。成书于清嘉庆六年(1801),卷首有章学诚序。作者取辽、金、元三史同名者,分别辑录,标明人物身份及所见卷数,以备查考。凡辽史同名五卷

  • 朱襄毅疏草

    十二卷。朱燮元撰。朱燮元(1566-1638)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万历进士,历官兵部尚书,总督四川、贵州军务,后晋左柱国、少师,事迹具见《督蜀疏草》条。《朱襄毅疏草》及其总督云贵时,论平定诸苗奏疏

  • 种榆仙馆诗钞

    二卷。清陈鸿寿(1768-1822)撰。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官至江南海防同知。善古隶、工画及铁笔。宜兴素产砂壶,制作精巧,陈鸿寿在此地为官,辨别砂质创制新样,并自制

  • 元释集

    一卷。明释克新撰。克新,俗姓余,字仲铭,自号江左外史,又称雪庐和尚,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生卒年不详。元末在嘉兴水西寺出家为僧。明洪武初年奉诏到南京,派往西域招谕土蕃,其他生平事迹不详。著述除《元释

  • 古经算学三解

    十六卷。清王思绶(生卒年不详)撰辑。王思绶字印侯,通州(今北京通县)人。中国古代经书中记载天象甚多,如《周礼·月令记》中记述中星(即北斗星座)变化;《春秋》中有关于节气分界点的讨论。不过由于这些古经书

  • 孝经钩命决

    ① 一卷。题云缺名。是书凡十条,其中“中国多孝则风雨时”一条,“孝旨如醴泉”一条,“作礼制乐,孝以事天,则景星见也”一条,“流深者其水不测,孝至者其敬无穷”一条,“正朝夕者视北辰,正性情者视孝子”一条

  • 九经补韵

    一卷。南宋杨伯嵒撰。伯嵒字彦思,号泳斋。自称代郡(今山西代县)人,南宋时代郡已属金,盖署郡望也。淳祐间以工部郎守衢州(治所在今浙江衢县)。是书为补《礼部韵略》漏落而作。案《礼部韵略》颁行,与九经同列学

  • 读韩非子札记

    三卷。清陶鸿庆(生卒年不详)撰。《读韩非子札记》是收入《读诸子札记》中的第十二种书。书中对《韩非子》一书作了颇为详尽的校释,其中对一些错误的纠正非常可信。当然书中也不乏依据主观擅自改动之处。《续四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