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迦谱

释迦谱

十卷。梁代释僧祐撰。僧祐生平事迹详见《弘明集》条。《释迦谱》一书,僧祐于齐代编撰而成,为现存中国所撰佛传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所记释迦如来胤裔托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撰写此书的用意在于“显明觉应”。集经、律、传“首尾散出”,各家异说“群言参差”之大成加以汇编一书,使学人便于观览。此书原为五卷,约唐代析为十卷。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四载有“《释迦谱》更有十卷本,予亲读之”。因十卷本《释迦谱》自唐代始广为流传,故通称它为广本。本书内容共有三十四节(一至九节称“谱”,其余皆称“记”),各节皆抄录有关经、律、传记原文,末附有总结性的短篇案语。三十四节大体分成五部分。一、从《释迦始祖劫初刹利相承姓谱》第一至《释迦近世祖始姓释氏缘谱》第三,是关于释迦牟尼佛氏族的来源。二、从《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至《释迦同三千佛缘谱》第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成道,和七佛中余佛种姓,化众等的同异,以及与三千佛同得成佛的因缘。三、从《释迦内外族姓名谱》第七至《释迦种宿业缘记》第十八,是关于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人物。其中有四部名闻弟子、从弟调达、阿那伟跋提、孙陀罗难陀、子罗云、姨母大爱道、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以及释迦族灭亡的因缘。四、从《释迦竹园精舍缘记》第十九至《释迦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遗迹。其中包含竹园精舍、祇洹精舍、发爪塔、天上四塔、优填王造梅檀像、波斯匿王造金像,阿育王弟造石像以及石室留影。五、从《释迦双树般涅槃记》第二十七至《释迦法灭尽相记》第三十四,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入灭和灭后法化流之相。其中包括双树入灭、八国分舍利、天上龙宫舍利宝塔、龙宫佛髭塔、阿育王八万四千塔及遗法灭尽的因缘和现象。《释迦谱》一书,在写作体例上,采用的手法是“抄集众经”,述而不作。各节抄典以一种书为主,篇下注明出处。所录典籍主要有四《阿含》、《普曜》、《中本起》、《瑞应本起》、《出曜》、《贤愚》、《观佛三昧》、《大涅槃》、《昙无德律》、《弥沙塞律》、《大智度论》、《集经抄》等近四十种。由此省却读者翻书查找之累,即能详悉释迦一代事迹,是为此书一大功绩。此书对后来佛传的撰述有一定影响,自唐代地婆诃罗译出《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以后,此书流传渐少。尽管如此,它却被历代释藏所收入,仍不失为中土撰述之要籍。现见载版本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诗经说通

    十三卷。明沈守正撰。守正字允中,号无回,钱塘(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万历癸卯举人,官国子监博士。是编成于万历(1615)乙卯年。其说颇以《朱传》废序为非,其旨欲以意逆志,以破拘牵。所引诸书,不过

  • 大学古本说故

    一卷。清劳光泰(生卒年不详)撰。光泰字榕坡。广东南海人。嘉庆二十五(1820)进士。是书首有光泰自序,称是书字句一遵阳明之书,但见解与之有异,独知最尊朱子而序次又与之不同。书中称在止至善以至能得,是体

  • 衎石斋纪事稿

    十卷。《续稿》十卷。《刻楮集》四卷。《旅逸小稿》二卷。《续良吏述》一卷。清钱仪吉(1783-1850)撰。钱仪吉字蔼人,一字新梧,号衎石,一号心壶(又作星湖),又自号衎山樵。浙江嘉兴人。嘉庆进士,选庶

  • 宋元春秋解提要

    无卷数。清黄叔琳(详见《砚北易钞》)撰。此书杂采宋元诸家论《春秋》之说,作者未加考评;书前有总论、凡例,亦系采集旧文。卷首有自注,脱落未写者四十二条,书中亦多有空白处,当系叔琳尚未完成之稿。

  • 江南名胜图咏

    六册。清郭立、方衷恒辑。此书不分卷。书成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高宗三次南巡,临抵江南(今江苏省)省属江宁(今南京)、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处名胜,颁赐御制诗章匾联,恭录敬镌,载于册首。书所载

  • 少室六门集

    一卷。元魏菩提达摩(通称达摩,?-536,一说528)撰。达摩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自印度海路来广州,从广州至北行于魏沿途传教弘法。据

  • 金石契

    不分卷。清张燕昌撰。张燕昌(约1769-1839),字苞堂,又字仲鱼。浙江海盐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优贡,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书以五音分册。首有王杰、朱琰、杭世骏等人序言及钱大昕、魏

  • 仪礼古今考

    二卷。清李调元(1734-1802)撰。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又号赞庵。绵州(今四川省北部)人。乾隆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后被任命为吏部主事。乾降三十九年(1774)充任广东乡试副考官,不久

  • 梅仙观记

    一卷。宋杨智远(生卒年不详)撰。杨智远,丰城(今属江西丰城)梅山仙坛观道士,撰有《梅仙观记》。传说西汉末年有位叫梅福的,曾修道炼丹,飞举成仙。后人称其为梅仙,并于其成仙处修建宫观以祭祀,其观名为梅仙观

  • 恶姻缘

    见《醒世姻缘传》。